當朝三暮四、朝四暮三的故事發生在實際生活當中的時候,你就無法感受到寓言中的原本譏諷的趣味與詼諧,你笑不出來,你能夠感受到的只有氣憤。
原本國軍金門醫院(花崗石醫院)計畫在去年七月時裁撤,而在民意的影響下,在去年六月時決定延緩外島軍醫院與國軍基隆醫院的裁撤案,在去年十二月立委選舉後,又傳出因為去年已經延緩了裁撤時間,國軍金門醫院必須要在今年七月一日裁撤。根據中央社與金門日報的報導,昨天下午吳成典國會辦公室主任李炳團、金門縣衛生局長陳天順等下午訪問軍醫局,根據中央社倪國炎的報導「國防部軍醫局局長陳宏一今天表示,將以野戰醫院的型態出現,醫療工作仍然不打烊」。
那什麼是「野戰醫院」呢?報導中說「根據吳成典國會辦公室發布的新聞稿,陳宏一表示,國軍金門醫院裁撤後,將進一步把金門軍方各單位衛生連醫療人員,集中在原國軍金門醫院院址駐院辦公,負責軍方診療工作,通稱為『野戰醫院』,醫療工作仍然不打烊。」
這段描述中,就可以看到兩個問題。
一、在金門除國軍金門醫院之外,其他衛生單位都是隸屬於陸海空三軍,軍醫局是負責金門醫院裁撤案的權責機構,但是調用其他單位的醫療人員,根本就不是軍醫局的權責,那,軍醫局怎麼能夠做出轉型為「野戰醫院」的承諾?
二、報導中說要集中「各單位衛生連人員」,但是就我四年前還在金門服役的認知,在四年前整個金門防衛司令部只有一個衛生連,那就是金防部後指部衛生連,而其他營級單位通常只在營部有一個衛生組。海空軍的狀況我不清楚,不過在金門海空軍的比例與陸軍懸殊,連陸軍都只有一個衛生連了,我不認為金門海空軍能夠有成立連級衛生單位的兵力。
就我的印象,衛生連有六個排,平時是分散的,除了排部之外,四個排分別支援四個聯兵旅旅部的醫務所,另外就是一個離島排,離島排只有醫官,負責派駐在草嶼、獅嶼這些離島上。衛生連的建制是集中的,平時又因為任務而分散在各個聯兵旅與各離島。所謂「集中起來」,不知道是怎麼個集中法,但如果是要將整個衛生連集中起來的話,那代表的是一次抽掉走了金防部所有的醫療兵力。
金門日報的報導〈國軍金門醫院將轉型為野戰醫院〉或許比較精確一些:「軍醫局在配套措施方面,也計畫調用衛生連醫官以賡續推動裁撤後醫院整體的營運及健保業務」,所謂集中起來,應該就是把衛生連的醫官調過去支援的意思。不過,話說看到「裁撤後醫院整體的營運」這種句子,實在讓覺得怪異,裁撤之後,還有什麼可整體營運的醫院?
簡單來說,就軍方的說法來看,「野戰醫院」根本就不是什麼轉型,「野戰醫院」不過就是把原來在部隊中的幾個醫務所,搬到花崗石醫院現址;如果不搬,就是沒有花崗石醫院,然後部隊中有醫務所,搬了,就是有個野戰醫院,部隊裡頭沒有醫務所,成立野戰醫院不過就是一種朝三暮四或朝四暮三的文字遊戲,花崗石醫院就是被裁撤了、沒有了、不見了、消失了,不是轉型,不是改變,裁撤就是裁撤。
金門當地民間的想法似乎是,國軍金門醫院裁撤固然會造成醫療的缺口,但是要填補這個缺口不是要留下國軍金門醫院,而是能夠讓位在山外的縣立醫院升格成衛生署立醫院,可是,目前政府都急著要讓公立醫院民營化、法人化了,我總覺得金門縣立醫院成為署立的機會,根本就是微乎其微。
我覺得野戰醫院的成立,主要就是要安撫地方政治人物,實質的效用真的不大.真的有民眾會捨縣立醫院而到醫療品質不穩定的野戰醫院嗎?以現在的外島軍醫院來看,就算是阿兵哥,要是生了很嚴重的病,通常不是送縣醫就是後送回台,軍醫院頂多就是治治小感冒,切除盲腸這類的,其實對整體醫療水準並沒有很大的幫助,問問當地的民眾就知道了,很少人會去軍醫院看病的.
我的意思是,沒必要改制野戰醫院,就連軍醫院也早該撤了.一家外島軍醫院,一個月的營收是多少?一個月的支出是多少?這中間的差異真的只能用懸殊來形容,我只能說那是個黑洞.我不是說軍醫院的存在只從它的營收來決定,我是認為要看它存在的目的來看,現在不比從前,軍人已經納入健保體系了,阿兵哥現在要看病,拿健保卡去縣醫就可以得到適當的醫療服務,不是非得到軍醫院去,就算在台灣,阿兵哥要看病除非有特別理由,應該很少人會特地跑到軍醫院去吧,在住家附近的醫院就可以了.你也許會說,外島不比台灣有那麼多醫院診所,但在外島逐漸撤軍,政策環境的改變下,現在,軍醫院,真的有它存在的價值嗎?是不是可以用來作其它用途呢?馬祖人現在有個想法,是把馬祖醫院建構成坑道旅館,聽起來很不錯吧.
與其維持一個不穩定的醫療服務,不如把資源做更有效的利用,讓整體醫療環境更進一部,這樣對馬祖鄉親,軍人朋友都更有幫助.
Pingback: Heterotopi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