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週末才比較有時間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整理一下自己想要整理的、關於台灣行動劇的[瞭解|研究|探討|描述|詮釋|批判]的相關資料。
昨天立法委員選舉登記,各地各政黨人馬無一不浩浩蕩蕩,而在所有的新聞報導中,都大量使用「行動劇」這個詞彙,形容立委選舉登記參選人的,在登記場地以及媒體前的花招,包括台北、高雄、台中、彰化、雲嘉等地,無不如此。而我這兩天想要找的資料,是行動劇這個有著多重意義的概念(行動劇在台灣的多重意義,可以參見我之前的筆記),可以與西方怎樣的詞彙做一對應。
我找到九月初一篇在《中國時報》上,由尹德瀚編譯的外電報導,〈員工最佳創意 多來自睡夢〉,我想在蕃薯藤的新聞服務上,通常過了一個月就會移除報導,就不把中文報導的連結放上來了。這邊報導大概的內容是,根據英國心理學家的調查研究,大多數員工的創意多半不是從辦公室的工作環境中產生,而是從比較舒適的環境,或是在睡夢中將各種原本不相關的概念組合在一起,而產生創意,其中提到:
藝術最需要創意,而藝術家和床關係密切的例子所在多有;例如布萊恩.威爾森是「海灘男孩」樂團的靈魂人物,一九六○年代這個樂團如日中天,威爾森卻突然退隱在床上待了兩年,樂迷稱這是他的「冬眠期」;已故「披頭四」之一的約翰藍儂和他的妻子小野羊子(zonble註:這是原文就有的錯字)為了抗議越戰,曾上演「睡出和平」行動劇。
如您所知,台灣報章的外電報導,通常不會(甚至可以這麼說,刻意不會)清楚交代他門鎖使用的國外新聞來源為何,所以您也通常需要自己花一些時間搜尋、磨練一下自己的google功力,才有辦法找出新聞的原文。花了一點時間,我找到這篇新聞出自於英國衛報,是在九月六日由Lee Glendinning所撰寫的Sleeping could be the best idea you ever had,這段報導的原文是:
…The creative genius behind the Beach Boys, Brian Wilson, stayed in bed for two years at the height of his powers in the mid 1960s in what fans refer to as his “hibernation period.”
John Lennon and Yoko Ono staged their Bed-In for Peace to protest against the war in Vietnam.
所以,《中國時報》上所稱的「上演行動劇」,在原文中只有使用“stage”一詞,原文中並沒有特別稱呼藍儂與小野洋子的演出是那一種劇種。也就是,這篇報導或許對瞭解台灣的行動劇概念與西方的對應關係沒有什麼幫助,但如果換個角度想,先做一下這樣的假設:行動劇這個概念本身就是台灣獨有的發明,本來就無法與其他國家的某種語文的某個概念對應,而在台灣會將許多種不同的演出,全都放置在這樣的概念之下,那,如果真的是這樣,這篇外電報導,或許可以成為一則好示範?
有錯字唷?
“如您所知,台灣報章的外電報導,通常不會(甚至可以這麼說,刻意不會)清楚交代他門鎖使用的國外新聞來源為何,所以您也通常需要自己花一些時間搜尋、磨練一下自己的google功力,才有辦法找出新聞的原文。”
他門鎖?
最佳創意來自嗑藥….
不過由於赤貧緣故 至今無法走荷蘭
我最恨以吸不吸菸當面試問題的廣告公司 可是我只碰得到這種
x的 我從來沒靠抽菸得過任何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