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經常很非理性的直覺以為,各種商管書都是騙人的。不管作者多有名,是杜拉克還是大前研一之流,我都以為是騙人的,我不知道、也很難考察我這樣的非理性的直覺究竟是從何而來,但是看到一些消息總會印證或加強我這樣的刻板印象。
例如前兩天看到的這則來自香港的新聞:Truth rarer than fiction in China(在中國,真相比虛構更為稀罕),裡頭說,在中國大陸有一本在過去兩年銷售兩百萬冊的商管書《執行力》(Executive Ability),看似是一本英譯書籍,但是這本書的內容,完全是杜撰而成。而這則報導,應該是根據人民日報的報導:〈層層剝下偽書洋裝〉繼續追蹤寫成。
報導中說,這本書號稱是哈佛大學的企管教授Paul Thomas所做,但是哈佛大學企管系根本就查無此人,另外在封面上的《華爾街日報》的書評,也是虛構的;而在中國大陸,這樣的書籍充斥書市,而根據香港Chinadotcom的法律顧問 Oliver Liu 的說法,「大多數人們仍然相信,這些書說的是真的。」在書市中出現這種讓人誤以為是商管權威的假書便已經讓人吃驚,而更讓人吃驚的,恐怕就是這樣的書居然賣了兩百萬冊,而就算某本書的作者真有其人,真的在哈佛大學任教,誰說這樣一本書就可信?
狀況似乎是這樣,問題似乎不在商管書是不是騙人的,而是在於像這樣的書不管怎麼寫,不管作者的名字是真有其人或是隨意杜撰,總是會有人相信,而問題也不再商管書,而是因為商管書的銷售量大,被欺騙的、或願意被欺騙的人,似乎也就看起來比較多的樣子,而既然有這麼多的人容易被騙,也就會有這麼多人要來騙人。而這樣的事情發生在全世界最後少數幾個共產國家之一的中國大陸,也真教人啞然,而說真的,我還頂因為這是本偽書而想要買來瞧瞧,而在我的啞然當中,我似乎朦朧感覺到了某種美學的可能。
而有的時候你誠懇的說出你想說的一切,聽的人也確實相信,原因是因為你的誠懇,也並不代表你就不是在欺騙,因為你可能是被自己所欺騙,而不要被自己所欺騙,恐怕是最困難的了。
Pingback: Chih-Wei Weng’s Blog » 連書都有黑心貨
Pingback: 終極邊疆BLOG
其實先不要就偽書的問題分析:「商管書的品質」已經開始出現問題了。的確,有許多怪怪的商管類書籍,實在令人有點臨表涕泣不知所云的感覺。整本快速的看完之後,心裡只得想:「他到底在寫什麼啊?一堆廢話?到底有什麼創見呢?」也難道您會武斷的認為:「所有的商管書都是騙人的!」我想這也是一種正確的偏見。沒錯!身為商管體系畢業的在下,也發現這種現象實在會扼殺了商管書的市場。現在的商管書如果不依靠本身的品質,就只能依靠一種信仰的存在才賣得動了。
信仰也者,你信就是,不信就不是。而信仰文化中,最重要的就是造神了,所以幾乎每本商管書都請得請一些所謂的大頭來背書。
例如在大前研一的新書「思考的技術」中就請到了:
中華民國品質學會理事長 盧淵源教授
中華民國管理科學會理事長 許士軍教授
台灣大學工商管理系 洪明洲教授
台灣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 李吉仁教授
台灣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 趙義隆教授
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 洪順慶教授
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所長 李仁芳教授
而這已經蠻成很普遍的現象,的確有一些教授學者大概是受不了他人的邀稿,幾乎什麼書都會給他讚美一下,即是一般網友說的:「推一下」對岸網友說的:「頂一下!」但是說真的,「有這麼多的好書嗎?我怎麼一點都感覺不到!」
像大前研一的新書「思考的技術」其實我個人認為是不像商管書的商管書,是絕對有一些閱讀的價值的。但就如書中所揭示的,思考的重要性與價值,所以在看這本書時,其實更需要讀者來與大前研一有個討論的樣態,也就是要邊思考邊閱讀。大前研一先生有自己思考的模式,讀者也應該要有。而不是將大前研一當成神一樣的讚美,或是看過這本書之後會如何的好,不看會出事的樣子。要知道商管的書都是一種工具書,應用依然在人,落實依然得在實際的生活面才是。
如果有機會的話,其實還是有些不錯商管書可以建議zonble來閱讀的….
另外再來談談偽書的問題,其實只要品質有到達一定的程度的書,基本上就應該不是偽書了。所以讀者,有辦法的話就要培養自己眼光囉….偽書之流,無疑是想利用其高知名度的品牌來訴求群眾的無知,並以此創造高銷售量。
不過如何培養看書的眼光呢?坦白說,我還真的提不出做法呢?現在要我選擇品質好的商管類書籍,我具有相當的眼光。但那是因為我看過蠻多爛書而訓練出來的。但是其他分類的書籍,也許就沒有辦法了。而網友phylis的文章,就讓我更迷惑了。也許看書如果對己身有所助益,是不是真偽不是那麼重要。
看過什麼管理的導師「彼德杜拉克」先生的書而失敗者,也應該蠻多的….
世界就是個龐大的詐騙集團
八股一下…
盡信書, 不如無書…..
知識就是權力, 接觸知識就是接觸被騙的開始
Pingback: Heterotopi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