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略的查詢了一下過去的新聞報導。根據我目前所看到的資料,大概來說,台灣在媒體當中所再現的行動劇概念,我以為成型於野百合學運之前。詳細資料這邊就暫且不列了,這篇畢竟只是一篇簡單的筆記。
目前在網路上有些地方,會稱台灣的第一部「行動劇場」作品,是王墨林的《驅逐蘭嶼的惡靈》,在1987年開始,達悟人開始反對台電在蘭嶼興建核廢料儲存場,並且在1988年到1991年三年間,每年舉辦一次「220驅逐蘭嶼惡靈」抗議運動,而王墨林便在這個時候製作了前述作品。但是根據媒體報導,當時對於王墨林的演出的描述,以及閻振瀛所撰寫的一篇新聞解釋,用的並不是「行動劇」這個名詞,而是「報告劇」,並且主張「報告劇」的概念,是來自於布雷希特。此外,搬演《驅逐蘭嶼的惡靈》的單位,名為「行動劇場聯盟」。
從1988年《驅逐蘭嶼的惡靈》之後,下一次可以在報章上看到關於「行動劇」的報導,則是直接到了野百合學運,這個時候的媒體報導中,已經是直接、而且似乎是相當習慣的,稱呼在抗議活動演出的街頭短劇叫做「行動劇」,或「行動諷刺劇」,在報章上已經不用多做解釋。在這二到三年之間,在報章媒體中對於「行動劇」的報導有一段空白,但是已經成為一種約定成俗的通用概念。而在這兩三年之間,這樣的概念怎樣形成,怎樣被約定成俗,我還不是很清楚。
同時,在野百合學運期間,行動劇或報告劇演出的報導,也從原本出沒在藝文版面,大舉轉移到了政治、社會版面上,從此幾乎便很難在藝文版面上看到使用「行動劇」一詞的相關報導。也就是,當「行動劇」這樣的稱呼在野百合學運普遍使用的時候,似乎也便脫離了像小劇場運動這樣或許會比較偏重藝文、劇場實踐這樣的想像,而是被當成了一種政治宣傳手法使用,在野百合學運之後,關於行動劇的報導又沈寂了一陣,到了93年與94年的許多工運活動中,則又看到行動劇的大量使用。
而當時關於行動劇的報導,與2004年可以看到的報導,其實沒有多大的差別,通常是,導言的寫作中描述多少或那些團體、有多少人,在什麼地方發起了一場抗議活動,後面幾段描述的是抗議的訴求,在結尾前的某一段,以大概一百字上下描述:「抗議團體同時也在現場演出某某行動劇,表現他們的訴求」等等。在「行動劇」概念成形的同時,被報導、被再現的形式,也同時成形,而在之後的十多年,都保持著相同的形式。
提一下之前提過的,顧爾德對於目前的行動劇的評論,抱怨現在在媒體上再現的行動劇「沒血沒肉」,但透過過去的報導,其實從以前到現在,被媒體再現的行動劇,好像是一直都是這樣,「沒血沒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