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想辦法把之前撿來的那一台 Mac SE 裡頭的那顆 20 Mb 大硬碟裡頭的東西全部複製出來,然後丟到了Mini vMac裡頭,在現在的機器上模擬當年的作業系統,自然是遠比實際在 Mac SE 上執行快上許多。我那台 Mac SE 上面的作業系統是 Mac OS 7.0.1,加上 ChineseTalk II 中文環境,不過,一邊玩著這個讓人發思古之幽情的玩意的時候,倒是看到一個讓我納悶的問題。
在 ChineseTalk II 環境中,內建幾套點陣繁體中文字體,包括一套基本字體(*Basic*)、一套中楷體(*Kai Medium*),此外就是台北字體(*Taipei)以及高雄字體(*KaoHsuing),系統介面所使用的,是台北字體。而那時候的台北字體其實是一套楷體的點陣字體,高雄字體才是明體字。
在印象中,台北字體都是一套明體字。在 ChineseMac 的下載區中,提供了一套五片裝的 System 6 的 images 檔案,在 vMac 中可以非常順暢的裝起來。可以看到,在繁體中文版的 System 6 中,只有一套中文字體,就是 16 號的台北點陣字。而這套台北字則是一套明體字。
然後這兩天又找到另外一台舊機器,裡頭裝的是 System 7.1.1,系統字體也是明體的台北字,而到了後來的 Mac OS 8 以至於 Mac OS X,同樣如此。而之後,也沒有聽說過那個版本的系統中,還有一套「高雄字」。
這麼一來,看來蘋果的 ChineseTalk 環境,實在是幾年來麥金塔電腦上各種版本的中文環境中,看起來最特別的版本,不但多了一套高雄字,連台北字都不一樣了。很好奇將近十來年前用麥金塔電腦的人是怎麼過來的—你可以想像有一天你之前用細明體字打的文件,在升級系統之後,突然都變成了楷體,於是你把應該用明體字的文件,把字體從楷體變成明體,而當你下次升級系統的時候,又發現這套字不見了…。
想來麥金塔電腦上的中文環境,還真是一筆爛帳。
MAC 本來就是一本爛帳
已經反映到市佔率了
順便回答幾個有趣的人名:
programming後面的兩個人:一個是司徒敏(香港人),一個是王浩洋(我學長,現在在cupertino)。下面的user Interface:彭明義(是我同學,最後的工作應該是Volvo台灣區行銷副總)。奇怪,我的名字為什麼沒有在上面?
台北和高雄字,是當初聽從黃大一博士的建議,應該要有一套明體和楷書做為系統基本字形而製作的。至於取名,則是因為當時所有系統上的字型,都是以地名取的(Chicago,Geneva等等)。但是系統字為何是用楷書?那是因為當時台灣區總經理胡博士偏愛楷體。這點後來被黃大一罵到臭頭(在沒有anti-alias的情況下,楷書小字實在是……),而且一些相關公司(如Adobe)也深表不以為然。
Chinese Talk II 只活了不到兩年(從我聽到這個名字起算),我去當兵的那年就壽終正寢,之後有了powerMac,系統就已經是中英整合的系統。那之後,應該都是consistent的了。
只對System 7.01+Chinese Talk II有一個意見。
叫一個剛入門的user自己搞一個中文化實在有點難度。
那個笑臉的那隻程式我已經忘了叫什麼名字,但是當時他帶給我很重的挫折感。
請問你還有System 6的Disk Image嗎?因為ChineseMac那裡找不到了。可不可以send到我的email?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