獎學金與網路追追追

母校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最近(從四月二十九日到五月三日),舉辦了第一次的「電子院務會議」(所謂的「電子院務會議」,是指用電子郵件方式,將院務會議代表的意見投遞到院辦公室的信箱,由院辦彙整意見),討論政大傳院是否要接受由東森購物頻道所提供的獎學金,經過層層轉寄,像我這種畢業不知道多久的校友,都收到了這封郵件。

大概是這樣的。東森購物頻道計畫在未來三年內,每年提供政大各學院各系的二年級到四年級學生,每班每年一名一萬元獎學金,另外全校還有八名清寒獎學金,但是東森負責人王令麟在四月初《商業周刊》854期中,接受訪問實說:「不要跟我講你的專業,Show Me the Money!」「當一個新聞不能賣錢時,這個新聞是不值錢的。」所以,「傳播事業理念在社會上不乏爭議,與本院教學研究一向期許的專業理想頗有牴牾」,政大傳院「本院對傳播與新聞事業的教學與研究理念,在國內學界一向有示範作用,在業界也有鍼砭墮落和召喚理想的功能」,應該要拒絕這份獎學金,不過,因為與學生權益相關,需要由學生代表加入表決,而因為政大接受獎學金典禮的是在五月四日,時間緊湊,因此改用「電子院務會務」方式表決。之後,院內似乎瀰漫一股對抗王令鱗的政治正確之風,最後以二十三票比零票的壓倒性票數,決定拒絕接受此一獎學金。

在提案討論中,說「往後三年,每年全院共有十二名學生可得一萬元,但無關救急,也無關提升內教學或研究設施」,不過我覺得未嘗不可以逆向思考,既然你覺得王令麟與東森這麼爛,東森給你獎學金做功德,然後讓你訓練出一批可以改革東森,改革台灣傳播媒介的學生,似乎也是好事一件。而老實說,就東森的媒體經營來說,我覺得東森在台灣也創造了一些有趣的媒體模式,比方說東森網路新聞的「網路追追追」

雖然說,在幾年前詹宏志在搞明日報的時候,聲稱明日報是第一份網路原生新聞媒體,但是就算是這份網路原生報,仍然沒有脫出傳統的新聞媒介寫作模式以及產製流程,就像許多的網路新聞媒體,多半只是將原本在平面媒體上發行的新聞稿件,直接轉移到網站上,而缺乏對網路媒體的想像一樣,明日報當年聲稱可以二十四小時發稿,也不過是使用過去新聞通訊社的模式,比較起來,我以為「網路追追追」與讀者之間的各種互動,該算得上是台灣傳統新聞媒介的原生網路寫作。

「網路追追追」的消息來源是由讀者所提供的,由讀者提供消息來源不是什麼新鮮事,過去就有什麼電話投訴,或是蘋果日報上的「踢爆蘋果」等,然後記者在去向有關單位洽詢、或化身採訪之類的。但與各種的讀者電話投訴不同,一般的電話投訴通常會經過編輯台上的過濾,在過濾掉不實的、查無此事的消息線索後,才會見報,而「網路追追追」則是在讀者提供了一則網路謠言後,系統就會自動登錄在開放的空間中,可以得到即時的回饋。因為謠言登錄的空間是開放的,所以編輯的後續處理流程,也是公開的,可以看到編輯選擇了那些謠言處理、那些已經處理完成,或那些實在不知道如何處理,成為懸案,而不會因為消息來原本身的可疑而就不公開,因為讀者所提供的謠言,很清楚的,本來就是謠言。

另外,在「網路追追追」的寫作上,使用了相當多的筆記式寫作,例如編輯「淡水河一號」所寫的〈淡水河筆記〉等,另外也大量使用超連結,如果謠言的答案,是過去東森電子報就已經報導過的新聞,那麼在謠言的解答中,便可以常常看到連結到東森電子報新聞的連結,(換言之,就是東森網路新聞系統,本身便具有新聞稿件的「固定連結」permalink觀念)。不過,或許是因為在某種思維下,連結本身具備有廣告意義,所以在東森這樣的商業媒體下,往往只提供東森電子報內部文章之間的連結,而比較少看到往站外的連結。這都可以說是網路寫作的特色。

而「網路追追追」與台灣的其他媒體寫作方式的一大差別,就在於特別清楚、巨細靡遺地交待記者的新聞查證過程,比方說經常追出許多網路謠言,是來自國外一家叫做World Weekly News的媒介,所做的充滿惡趣味的報導,或是,如果遇到「吃什麼會得絕症」之類無法追查來源的謠言,也會清楚暴露他們盡了努力查證而苦無結果,而會提供醫師、營養師的意見。今年二月的時候漢騰寫了一篇筆記:〈原文在哪裡? 氣候, 恐怖主義, 能源, 與外電新聞〉,說到台灣的外電新聞報導,往往省略消息來源,然後讀者想要追查出處時,往往無從著手,這個現象我自己也有同樣的感覺,比方說常看到外電新聞根本不標明使用的是哪些國外通訊社的稿件,但是我手邊沒有足夠的量化統計證明這樣的現象(或是能不能稱得上是一種現象),如果有人有心力,希望能夠做一番統計研究。這很有趣,在讀者已經得知消息的狀況下,「網路追追追」以清楚交代消息來源的方式,展現了台灣傳統媒體在新媒體形式上的信度與查證能力,而在傳統平面新聞上,在媒體作為讀者的主要資訊管道的狀況下,卻似乎是刻意要抹去消息來源。

我有一種可能的解釋,那就是,當媒體在作為讀者主要資訊管道的時候,在寫作上所表現的企圖,就是要維持這種主要、甚至唯一資訊管道的獨占位置,不斷企圖抓住讀者的所謂媒體依賴或媒體慣性,防止讀者從其他的管道取得資訊。而在網路新媒體上,各種電子報、電子佈告欄、電子郵件的資訊流通,反而突顯了信度、查證能力,是傳統媒體的核心價值。而如果對照王令麟所說的話,那麼對應各種網路媒介,「網路追追追」的專業查證能力展現,才能夠「show the money」,專業與獲利也不盡然是完全衝突,至少在這一點上似乎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