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思亂想

所以現在的大學學測到底變成了什麼呢?

在超高錄取率的狀況下,就算全部隨便亂答都可以上大學,這樣的一個測驗也不能夠成為一個決定誰能念大學能不能念大學的有效鑑別指標,或是說,大學學測不能夠有效成為學生程度的指標,倒是成為了學校的良窳的指標—無論是學校的設備師資啦、有多少專書著作或論文的產出、有多少研究成果、校園裡頭的風氣,這麼多無法量化比較的因素,對社會而言,似乎都比不上一個最低錄取分數來得印象鮮明。

而就最近幾年的出題內容產生的爭議來看,這一個測驗的意義,又變成了是全台灣各種意識形態的試爆場—青少年語言到底是不是「正確」的,學習文言文到底有什麼價值—諸如此類。以文言文的問題來看,你會聽到這種說法:文言文是封建時期中國的封建毒素的遺留,或文言文根本沒有實用價值,就不禁也開始胡思亂想—如果真的要講實用價值的話,那乾脆改教簡體中文與漢語拼音,因為這才是世界上在通行的中文吧;或,把實用觀點推得更極致一些,那應該只要教英文就好了,如果說數學題目裡頭出現文言文有問題,那麼數學改用英文出題如何呢?在財務或理工上需要使用數字的時候,多得是英文。

而意見這麼多,似乎就沒看到什麼意見,是根據大學的需求出發的,而爭論文言文的價值,對於大學而言,也沒有什麼幫助—如果說某考生的志願就是中文系,那麼對文言文的素養的要求高一些,也沒有什麼不對。或是,像之前聽過的醫學系的徵試,測驗的是對於生命的熱誠,是學測測不出來的,最近幾年要設立所謂法律專業學院,立意也是要讓不是只會唸書的人進入法律的職系。對於學測有各種意見是好事,但是把各種跟大學需求無關的意識形態,都集中在這一個場合,則是件怪事。

有時候會胡思亂想,為什麼大學學測出題內容會出現爭議?問題似乎不在於內容到底如何,而是在於大學學測是大學學測,軍校與警察大學的招生就沒有引起過這樣的爭議。那,如果是根據大學中的學院設置,分別根據之後在學院中所需要的基本素養,舉行測驗,大學中的轉系制度也改成只能轉到同一學院中的其他科系,不知道會不會好些。我總覺得,全國最高分的科系不會比某領域最好的科系有意義,而且更能夠達到選系不選校的目標。

如果說,以這樣的方式設計學測,會因為什麼高中時就過早專業化而妨礙了全人教育,可是,有那麼多的高中也有音樂班、美術班啊…。

3 thoughts on “胡思亂想

  1. 我覺得臧伯兄在這個問題上還是沒有轉出來。

    整個教育制度面對的問題其實是升學主義。升學主義又有兩層意義:

    一是刻板印象中的唯有讀書高迷思。

    二是,真的唯有讀書高。 O_o

    而我覺得第二的問題更根本一些。也就是說,在目前的社會經濟就業環境之下,一個普通天資,普通努力,普通家世,普通運氣的普通人很難有什麼搞頭,甚至,只能勉強在貧窮與中產階級之間掙扎。所以,要有搞頭就要競爭,要比別人強,其中最簡單明瞭的一個階級指標就是學歷。

    用句被政客說爛的形容詞,如果不”把餅(就業市場)作大”,在怎麼普設大學,甚至普設碩博士班都沒有用。甚至,就算這些普設的大學/研究所教出來的學生真的都很不錯,真的不負學士/碩士/博士之光環,結果也是沒用,因為大家要的不是當學士碩士博士,大家要的是勝過別人。

  2. 「就算這些普設的大學/研究所教出來的學生真的都很不錯,真的不負學士/碩士/博士之光環,結果也是沒用,因為大家要的不是當學士碩士博士,大家要的是勝過別人。」這句話也太中肯了吧。

  3. 勝過人?不一定要學歷吧…XD

    這個社會上有很多中小企業老闆當初的學歷也是很低,還不是領導了多數的博碩士員工。

    教育政策的失誤源自於當初民意的濫用(我指的是410教改遊行)。到後來,真正該改革的是部分家長的心態,而不是教育政策。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