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新聞與風險傳播初探:以論文評鑑事件當中的某第四十八名大學為例

聽說這一兩天,中華傳播學會所貼出的2004年徵求論文告示在某個圈子引起軒然大波,根據我的某個匿名消息來源指出:「電子郵件口誅筆伐此起彼落」。因此昨天在網站上就看到主辦單位作了緊急更正,將網站公告的研討會子題說明—如關於「多元文化與風險社會」子題的這個令人振奮的說明:「本子題主要在討論當社會越來越強調多元,保護少數及弱勢族群(諸如原住民、婦女),但是,過於保護的結果,反而擠壓到社會主流空間,對於多數產生歧視,形成風險。」—就在壓力下刪除。

網站上面這麼說:「日前公佈的徵稿內容,疏忽細節,導致子題內容釋義不清,引起誤解」。照理說釋義不清,應該是想辦法解釋得更清楚些,而不是將說明摘去,不過也可以這麼逆向思考,既然沒有解釋,那解釋也就不會產生意義,既然沒有釋義,那就不會釋義不清,既然沒有任何理解的可能,那麼也就不會有任何誤解的可能了,是吧?而網站上面說釋義不清,而我看,其實意思還頂清楚的。—不曉得明年在研討會上,根據這些不做解釋的題目,加上早先那種怎麼看都是「如何加強主流控制,打造傳播一言堂」的解釋,究竟會產出些怎樣的好論文,真是讓人期待。

說也奇怪,過度保護還叫做弱勢嗎?

而前兩天看到學會的CFP之後,其實我便急忙寫了一份論文proposal,希望這篇論文能夠為台灣的風險傳播理論的開拓,克盡棉薄之力。論文proposal摘要如下:

文教新聞與風險傳播初探:
以論文評鑑事件當中的某第四十八名大學為例

摘要

教育是百年大計,而要讓公眾接收充分公開、適當與有效的教育資訊,則文教新聞功不可沒。而隨著台灣社會的日趨多元,台灣的教育也隨著近年來入學考試的多元化,新大學、新學科與新系所的不斷增加,無論是教育改革或是讓技術學院逐一升等為大學,都促成了教育的多元化,在台灣的教育政策中有著注重理工學門的優良傳統,但是在教育多元化的環境中,也透過大學通識教育,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然而強調人文教育的結果,是人文學科已經擠壓了主流教育的資源,對理工學門產生歧視,人文(如新聞傳播)學科系所院校除了本身不具備理工學科的科學精神外,更將理工學科內追求科學的精神視作無物,將科學與工程的發展都視為是低層次的技術,已經形成了台灣教育的嚴重風險。

今年(民九二)十月二十日《中國時報》以頭版頭條刊登教育部的論文評鑑結果,教育部以SCI、SSCI及EI等指標評鑑台灣各大專院校,充分展現了教育部追求高等教育向上提升的決心,《中國時報》也以顯著的版面呈現,滿足公眾知的權力。當中某校因為過份追求人文,學術成果低落,排名直落第四十八名,該校在研究發展上本身便已經遇到嚴重風險,在報導出版後非但不解決本身的風險,反而全校上下抗議教育部,以非理性手段擴大台灣教育的危機。本研究之目的,便在探討人文學科(如新聞傳播)的無用以及對台灣教育所產生的風險,文教新聞在當中所扮演的角色,並援引資訊理論(Information Theory)傳播模型,探討在文教新聞中,如何過濾(filter out)在新聞事件的各種雜訊(noise,如該四十八名學校的抗議),以維護主流訊息的有效傳播與意義的穩固。

3 thoughts on “文教新聞與風險傳播初探:以論文評鑑事件當中的某第四十八名大學為例

  1. 果然是視覺高手, 排起來看, 就像論文.

    風險本來就是新保守自由主義之下, 以 “生存” / “管理” 做為新信仰, 取代更新現代主義發展的進步與繁榮.

    台灣在這方面, 的確走在大陸前面. 大陸目前仍像台灣威權時代, 談進步與繁榮, 台灣則是危機”重重” 生存”邊緣化”

    我覺得中華傳播協會的錯誤, 像是Freudian slip of tongue. 值得搞搞…

    天啊, 我還在那個圈子發表過二次論文…你會不會看不起我啊…

    天下之大, 沒有我林平之容身之處. 心想, 出生在幸福家庭, 不如出生如孤兒/單新家庭, 我說不定還有機會變令孤沖.

  2. 如果你是林平之,那我就是田伯光。

    經常我會覺得笑傲江湖是金庸最好的作品,因為笑傲江湖裡頭寫的其實不是某個特定的時候,某個特定的情境,而是一種真正普遍的狀態。對,我想說的是,到處都是華山,到處都是岳不群。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