喔!原來有人是這麼想

去水準書局撿了一本書來看。Manfred Pfister,周靖波、李安定譯,《戲劇理論與戲劇分析》,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4年四月。雖然說中譯本是今年才出版,不過卻是一本在七○年代的戲劇理論作品。

雖然說什麼戲劇是創作,是什麼文化創意產業當中的一環,但是放眼望去,關於戲劇的各種理論,卻始終讀不到多少與所謂創意的發揮有關的東西,要不就是講什麼戲劇的儀式性、要不就是講什麼舞台的慣例。而這本書當中的企圖,則是以傳播理論,建立在舞台演出時的傳播模型與效果方面的探討。(書中譯者所使用的譯詞,多半是用「交際」,如「語言交際」之類的,但是讀下來,可以理解「交際」的原文應該是Communication,「語言交際」應該就是Verbal Communication,在台灣通常就是稱為「傳播」。)

就拿第三章〈信息的發送與接受〉來看,作者以為在舞台演出時,存在兩個傳播系統,「內部傳播系統」是舞台上人物與人物之間的溝通(不過,如果你在台灣的新聞傳播科系裡頭,例如潘家慶或王石番老師的課堂上,讀過Littile John的書,通常來說,會告訴你「內部傳播」Inner Communication是指人體內部大腦與其他臟器之間的傳播行為之類的),而「外部傳播系統」則是舞台與觀眾之間的溝通,而有時所謂的戲劇性,或所謂的戲劇懸念,就是因為兩個系統之間,對某件事情知道、了解多少不同所造成,比方說,舞台上的人物知道誰與誰之間有不倫的戀情,但是觀眾不知道,而這件事情突然在觀眾面前披露,這就很有戲劇性,或是觀眾都知道某個角色會要死了,但是角色本人卻不知道,觀眾就會為這個不知道自己快要死了的角色擔心,也很有戲劇性。而在不同類型的舞台,在戲劇性的戲劇與敘事性的戲劇中,又存在著不同的手法與角色,擔任內部傳播系統與外部傳播系統之的中介。

而這樣的企圖,又實在讓人覺得很可怕。讓我們來讀一下這本書開宗明義的第一章第一節〈現存戲劇理論的批判性概述〉第一小節〈規範理論和演繹理論的持續影響〉:

「我們的目標是努力建立一套適用於歷史上類型差異極大的全部戲劇文本的描述性、交際性的詩學理論。它很難指望得到過去有關戲劇理論的太多幫助,因為這些理論一般都以某一歷史階段的特殊形式為絕對標準,從而使『戲劇』這一概念顯得過於狹窄。亞理士多德的理論就是如此。雖然他的理論範圍是從全部的希臘悲劇文本中歸納出來的…這種根據片面的歷史現象進行演藝的思維方法只不過是三位一體的陳腐理論的體現。」

看到這樣的話實在讓人難以置信,如果說亞里斯多德的詩學只能夠代表希臘時期的理論,他的理論包含著他的歷史侷限,但是,誰沒有自己的歷史侷限呢?就拿前面提到的第三章的內容來說,將舞台單純劃分成內部與外部兩個傳播系統這樣的說法,在八○年代後設劇場研究興起之後,這一套似乎就破功了,而作者本人在給中文譯本的序言當中也說,他對於東西戲劇其實也是相當不了解。

而讀這樣一本戲劇理論書籍,能夠讓人想到的,似乎就只有:「喔,原來啊!原來當年(的/有)人,是這樣想的啊!」

One thought on “喔!原來有人是這麼想

  1. Pingback: PukiWiki/TrackBack 0.1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