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從事新聞攝影的朋友最近不知道從那裡結來的好運。
狀況是這樣的,有一天他在工作的時候,突然有一位收舊貨的伯母看到他帶了一身的器材,就問他說,她那邊前陣子收了一箱舊東西,是一整箱的相機與各種器材,但是卻搞不清楚這一箱東西的價值,自己留著也不知道怎麼處理,不曉得怎麼脫手,拿給懂攝影的人,或許還有用一些;我這個朋友就從中起出一台 Nikon F2,還有另外一些相機、鏡頭、腳架等堪用的器材,算一算,他撿回來的東西折算市價,還是有個新台幣三四萬元,而其中也包括一台 Minolta 16。
Minolta 16 現在是不值錢了,在 ebay 上面看到有許多人在賣,價格都在十塊錢美金上下,想來是因為現在弄一台這樣的相機,是沒有任何實用上的價值的,現在可說大概到處都找不到底片可以使用,也找不到什麼地方能夠沖洗,就只能夠當成單純的收藏把玩。但是在朋友住處,第一次看到這一款相機,拆拆裝裝,實在覺得相當有趣。
在網路上搜尋了一些資料。第一款 Minolta 16 是在 1957 年時推出,後來推出了許多延伸機型,包括16P、16Ps、16-EE、16-EE II、16-MGS以及16QT,使用16厘米膠卷,而朋友手中的這一台,便是最早的機種。
Minolta 16的大小只有一個火柴盒大小,裝在手中幾乎感覺不到重量,我想就是因為這樣的輕巧,可以讓人不知不覺就翻拍了各種機密文件,所以稱呼為是間諜相機(spy camara)。金屬外殼在經歷了三、四十年之後,還是熠熠發光、依然如新,只要向右拉開,便可以將鏡頭從外殼中拉出,然後可以看到一個一公分見方不到的快門按鈕。而相機的機械結構設計,是,只要將相機左右抽拉一次,便可以快速手動捲片,在機身的最右側,有可以調整光圈與快門的旋紐,提供f/3.5到f/11的光圈大小,以及1/25、1/50以及1/200秒三種快門速度。
這一箱器材都是大約三、四十年前的產物,器材原本的主人如果在大約三十來歲買進了這些器材,想想至少也六七十歲了,而這箱流落到朋友手中的東西,想來應該是一位老前輩留下的、家人清理出來的遺物吧。說是我的朋友結了好運,只是不知道是哪一位曾經熱衷於攝影的前輩仙逝了。
據說可以用16mm電影膠捲自己分裝底片。
(不過要有設備才行)
果然是好運!
當初135像機也是從電影底片分裝來的,
只要電影不死,
管它各大底片廠拍賣傳統底片部門…..
買個暗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