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花緣裡頭到底誰去了龍宮?誰打開了寶盒?

偶然間讀到了柯裕棻的短文〈行路難〉。〈行路難〉一文,主要在講從一位嚴重缺乏社會經驗的研究生,突然就要變成要教學生傳播是什麼、社會學是什麼的大學教授,如何一路單身品嚐孤獨的滋味云云;對此不予置評。但是呢,當你看到像這樣的句子的時候,就不得不皺眉。

…我彷彿是鏡花緣裡的人物,意外地遊了龍宮,回到世上,打開寶盒,光陰的無限意涵在那一刻全部顯現,在瞬間如電光一閃,荏苒百年。

李汝珍的鏡花緣裡頭的人物不可勝數(其實要數也該是數得出來,但是我不想數),在這邊說「彷彿鏡花緣裡頭的人物」,也不知道是像唐敖、唐閨臣、林之洋、多九公還是哪一位。

鏡花緣的故事大概是這樣的,有天武則天命令,不管哪種花朵的季節或花期如何,要在她一聲令下百花齊開,牡丹仙子、芍藥仙子等百花仙子為了武則天的命令開花,就違背天庭,私自開花,於是被打入凡間,化為百位才女,流落各地。多年後,落第書生唐敖屢試不上,灰心之下跟著親戚林之洋與船夫多九公一同出海經商貿易,一路上陸續遇到百花仙子化身的才女,而剛好武后大開先例,舉辦女性科舉,機緣之下,諸位才女也就一同結伴,從海外回到中土,進京趕考…。

如果從國外的研究生變成國內的大學教授,像是這些才女從海外流落,到最後及第登科,倒是有這麼些類似之處,不過,這種比喻,也就同時暗示自己是謫仙轉世之類的。但是,去遊龍宮,從龍宮裡頭拿到寶盒,打開寶盒就突然百年過去,這個故事-分明是浦島太郎吧?

這種常識級的問題都弄錯,讓我不禁好奇:

台灣這些歸國學人,到底在國外到底念了些什麼書啊?

台灣這些寫小說的人,自己到底有沒有在讀小說啊?

15 thoughts on “鏡花緣裡頭到底誰去了龍宮?誰打開了寶盒?

  1. 厚~好生氣喔!!
    怎麼有這麼顛三倒四的作家呀?

    鏡花緣可是我小時候最喜歡看的小說呢!
    林之洋被女人國國王強迫纏足拔鬍子的那一段,
    又可憐又好笑,
    讓人印象深刻。

  2. 中國也有「龍宮」啊!
    你忘記唐人傳奇的柳毅傳了?

    研究生缺乏社會經驗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因為擁有博士學位就可以當老師做育嬰才才可怕。

    突然想到某校某所學生曾經質疑:王鼎鈞的人生三書印了「六十幾版」應該是寫錯了,「怎麼會有書印這麼多的」?

    我當時只是在旁邊打雜,不想譏諷他:小子!你幾歲?

  3. zonble說:「這種常識級的問題都弄錯」--可是我覺得對我而言,這些問題都不是「常識級」,而是要有點程度啊.

    不知道是不是我真的知識文化水準太差太差了,才會不知道原來這樣的東西是常識.如果某人隨手捻來,聲稱為「常識」,對旁人而言卻是深奧的學問,這個某人一定是學富五車,才會自然而然流露高人一等的謙虛.

    今日有幸來到學識淵博的zonble的部落格,特此留言.

  4. 是不是常識因人而異,要求某個領域的人把鏡花緣視為常識可能不算太過分;就算太過分好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沒事別把人家書名當成形容詞用啊……

  5. 那位tetra要酸也要酸對地方啊!
    說覺得鏡花緣不算常識級問題來酸人家學識淵博,
    也恁地好笑!
    我是認為要求一個做文化研究、寫小說散文的學者/文化人士不要誤用小說名稱,
    是合理又正當的。
    什麼?你說不能太苛責?
    就像教傳播的學者說他從來不看電視一樣正確?
    喔,那當我沒說。

  6. 話說,作者在自己blog回應啦。
    他說他弄混了。

    呃,可是我說唐人傳奇裡面有柳毅傳,柳毅傳裡面有龍宮,
    怎麼到他那裡就變成太平廣記了?

    太平廣記是宋代的事啦!

    柳毅傳是唐代的。

    連錯兩次。

  7. 下班的時候又在網路上把唐傳奇與元雜劇版本的柳毅故事找出來看,確定了一下,柳毅故事裡頭沒有寶盒,柳毅在去了龍宮把信交給龍王、救出龍女之後,就回家取了老婆,然後發現老婆是龍女。寶盒的出處是浦島太郎。

    然後嘛,有些問題,真是讓人看了也不知道怎麼辦。比方說這個:「不知道是不是我真的知識文化水準太差太差了」,這個「是不是」到底是在問誰呢?

    如果是問我,那麼:一、我又不認識你,我怎麼知道你的知識文化水準如何?二、你都不知道了,那我怎麼會知道?三、你真的想要知道,我覺得你的文化水準是不是很差嗎?

    如果自言自語,問的是你自己。那麼這個問題也可以改寫成這樣:別人覺得是常識的問題,你都不知道,那麼,你覺得你的知識文化水準是不是很差很差很差?

    BTW,唐傳奇柳毅傳也是對岸高中二年級的中文課文。

  8. 我第一次看到柳毅傳是「中華兒童叢書」的改寫版本。

    好吧。你說的沒錯!寶盒是來自浦島太郎的故事。

    柳毅傳裡面的龍宮在洞庭湖,而且龍女在牧羊。

    可是,你不覺得我怎麼講人家就怎麼認很有趣嗎?

  9.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先不管這種東西是不是常識。不知道?那就不知道啊,什麼了不起?

    但是不知道跟指鹿為馬就是兩件事了。

    當然自古至今一些文學名家用錯典的也不是沒有,也不能說人家用錯典就怎樣。不過就像有人喜歡以挑記者的錯為樂一樣,拿別人的失敗來談笑取樂一番罷了。

  10. 寫得好!
    正直敢言,
    既不魯莽,更無冒犯。
    尤其最後兩句,
    「台灣這些歸國學人,到底在國外到底念了些什麼書啊?」

    「台灣這些寫小說的人,自己到底有沒有在讀小說啊?」

    適足以提供讀者夠大的細膩觀察與思考反省的空間,
    更揭示「盡信師不如無師,盡信書不如無書」之獨立思考的必要性與無可取代的價值。
    讀書是要用心的,道理更要做適度的懷疑,而不是囫圇吞棗照單全收。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