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前一天弄的。
尾牙裡沒抽到東西
好像也沒吃多少東西
幾杯酒也算不上醉醺醺
就這樣迎來 2017
明天又是個除夕
我也即將四十一
一邊看著樂陞科技
已經掏空四十億
電視轉到另一台去
學長偷情還家暴髮妻
難怪人家通通都瞧不起
我們政大新聞系
除夕前一天弄的。
尾牙裡沒抽到東西
好像也沒吃多少東西
幾杯酒也算不上醉醺醺
就這樣迎來 2017
明天又是個除夕
我也即將四十一
一邊看著樂陞科技
已經掏空四十億
電視轉到另一台去
學長偷情還家暴髮妻
難怪人家通通都瞧不起
我們政大新聞系
在軟體這個行業中,有一種職位叫做 PM。但雖然很多人的職稱都叫做 PM,但實際上的工作內容卻大不相同。
在這邊所講的,倒不是什麼專案經理(Project Manager)或產品經理(Product Manager)之分,就我所看到的,一個專案的從構想到計畫到規格到後面的時程控管,往往不會分給不同的人負責;也不是某種個人的人格特質,而是不同 PM 工作所追求的價值所在。在幾種不同的職場環境中,PM 所能夠追尋的成功目標大不相同,而大大決定了不同的工作方式/生存之道。
我們可以用兩個維度—公司的規模與公司的性質,一位 PM 的環境是在大公司還是小公司,是做專案還是在做產品/服務,區分出四種不同類型的 PM,分別是:全能型 PM、業務型 PM、企業家型 PM 與掠奪型 PM。不過,在這邊討論的 PM,要先排除掉遊戲產業,遊戲是另一個大不相同而且我不了解的世界。
專案型公司 | 產品/服務型公司 | |
---|---|---|
小公司 | 全能型 PM | 企業家型 PM |
大公司 | 業務型 PM | 掠奪型 PM |
這是去年八月的事。之所以到了現在才敲鍵盤記下來,主要原因是,這個故事基本上算是人生當中的一段黑歷史,可是這個故事,又充滿啟發,每當你回想起來,就會在心頭泛起一陣陣漣漪。
去年八月參加了公司的員工旅遊,是五天的東京自由行。由於我自己沒有規劃行程,所以就跟著公司安排的室友—另外一位在這個業界也算是有相當名氣的工程師,平常不少人也將這類型的工程師喚做「大神」—一起行動。
這位大神級的同事一年可能會去個十幾趟東京聽演唱會,前兩天先走了他的既定行程,先去獺祭把什麼 Beyond 啦、二割三的吟釀還是大吟釀喝了一輪,又搭了 JR 去趟輕井澤,來趟一天的小鎮單車之旅,吃了燒肉,還在輕井澤的 Outlet 買了一盒星際大戰系列裡頭的 AT-AT 樂高回來。至於吃個什麼一蘭拉麵,也是免不了。而就算在電車上往返的時間,大神也沒有閒著,既然是在東京穿梭,那就順便在 Ingress 裡頭把看到的東京地標也都打了一輪。
第三天,沒什麼其他的規劃,由於剛好是週末,就在網路上聯絡了一位因為軟體開發社群認識,現在在東京工作的朋友,看看東京還有什麼好去處。中午先約在池袋,午餐據說是只有當地人才會知道的道地拉麵,走出來看到對面的百貨公司裡居然有個不錯的畫展,也就進去逛了一圈—像我們這麼有文藝氣息的一群工程師,怎麼有辦法抵抗《攻殼機動隊》原畫展這樣的文藝活動呢?
當我們從士郎正宗的原始漫畫設定,一路看到攻殼機動隊 Arise 的美術之後,又想不到行程了。
「走!去秋葉原。」大神提議。
「來東京這麼多次,還沒有去過女僕咖啡店,我們今天就去—解開成就!」
在寫 Swift 的時候遇到 CFArray 都得要花點時間想一下。雖然當你在使用 Swift 語言的時候,你會盡可能希望只呼叫到 Swift 與 Objective-C API,而不用碰到 Core Foundation 的 C API,可是呢,當你在做某些事情的時候,就還是得遇到這些東西。
在 Swift 裡頭處理 CFArray 之所以不好搞,第一個原因是,當某個 API 希望你傳入 CFArray 的時候,建立 CFArray 的方式跟你在 C/Objective-C code 裡頭差異很大,但似乎也沒有看到多少文件在說明這點。
另外當你從 C/Objective-C code 傳遞了一個 CFArray 到 Swift 裡頭的時候,裡頭可能會有兩種類型的東西:一種是可以 bridge 成 Objective-C 或是 Swift 的物件—通常是 Foundation 或是 Core Foundation 的物件;另外也可能是其他種類的 C 指標,可能是某種另外定義的 C Structure,而在這兩種不同的狀態下,要用不同的方式操作 CFArray。
在東森新聞雲的捷運車廂廣告畫面中,由左至右,我們可以看到以下元素:
如果這則車廂廣告的意圖是推薦東森新聞雲服務的話,就上面的七項元素來說,光是 1、2、5、6 這四個元素,就可以構成一個完整的故事,雖然這個故事也有點怪:東森新聞雲是票選第一名的新聞類網站,不過,雖然是個第一名的新聞網站,但我們不要去用這個網站,你應該去使用 iOS 與 Android 平台上的專屬 App,只要掃描 QRCode 就可以下載,或是用搜尋引擎找「東森新聞雲」關鍵字。
至於手機 App 的評價如何,從上述的線索中無從得知,不過,既然網站票選第一名會寫出來,如果 App 評價也是第一名,照理說也會寫出來才對,既然沒有寫出來,我們不妨猜測 App 並沒有第一名的評價。
不過,這些都不是畫面中最重要的元素,我們從一整塊粉紅色的背景,看起來就是要凸顯那對熱吻中的男女,加上正中央字體最大的文字是這段「車廂裡,每 10 個人,有 8 個正在看…」推論,這則廣告的重點應該不在於東森新聞雲這項服務,而是有一段更重要的敘事等待廣告的受眾發掘。
「每 10 個人,有 8 個正在看…」顯然是個懸疑式的標題,企圖激發讀到這段文字的人心中的懸念,你不禁猜想,這八個人到底在看什麼呢?另外兩個人在做什麼呢?你看到旁邊激情擁吻的身影,你就豁然開朗了,啊!這就是八個人之外的另外兩個人嘛!他們忙到自顧不暇,眼中只有彼此,當然沒有餘力可以看其他的東西囉。
回到「每 10 個人,有 8 個正在看…」—另外八個人到底在看什麼呢?如果是在看東森新聞雲,對照另外兩個人好一番人生勝利組的舉動,感覺起來,用 App 看新聞似乎是種非常魯蛇的行為;所謂廣告的目的就是希望看到的人購買,廣告想觸發的購買動機,往往就是營造階級可以向上提昇的想像,應該不會強調「別人在享受愛情,你只能看新聞」這種事。
所以我們該從別的方向來想—這幾個元素其實跟東森新聞雲根本無關。這八個人其實在看另外兩個人的精采演出,兩個人在相姦另外八個人在視姦;如此一來,我們也可以輕鬆回答「不管巧遇、外遇、豔遇,第一次相遇都在____」這個填空題,自然就是在捷運車廂嘛。嗯,真是好一幅溫柔繾綣的捷運風情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