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街景的特色,該是總是可以在原本的設計上,普遍看到與原本的設計不相干而礙眼的部份。
每棟公寓上都會出現當初設計時一定沒有的鐵窗、波浪板與鐵皮屋頂的頂樓加蓋-這也就罷了,家家戶戶五顏六色不同形制的鐵窗錯綜複雜櫛次鱗比,某方面來看,或許也可以成就某種豐富多元而且有機的美感,糟糕的是加裝鐵窗這件事情與當初某種統一的設計又還真是一種曼妙的組合。
老實說搞不清楚這些房子是什麼時候蓋的,一幢幢方方正正的水泥建築物-五層樓的、七層樓的、十二層樓的,外牆上都齊一貼滿每塊大概如指頭大小的白色磁磚,然後,在這種白色磁磚的外牆上搭上鐵窗或是懸掛電燈招牌的鐵架。
到了今天,鐵窗的外漆剝落、露出棕黑色的鏽蝕,在經年累月雨水的飄打下,雨水將鐵鏽帶往下方的牆緣,也就帶出了一道道痕跡。
如果你勉強想要找個比較美麗的比喻,你可以說,台北的建築物就像是略施鉛華而又泫然欲泣的少女面龐,每扇窗都像是少女的明眸,淚水暈開了她的眼影…不過,實際上,當你放眼望去,看到的每一堵沾染污漬的磁磚牆壁,能夠想到的就是在公廁裡,你與其他男人站成一排面對著的,你拉開褲襠、掏出排泄器官,用來宣洩生理需要的那堵牆。
整座城市就像一座巨大的公廁,而這座公廁顯然需要大量的鹽酸。
有的時候,當你在人家的城市的商店街裡頭,看到商家門口的廣告旗幟或是布條,迎風招搖,颯颯飄蕩,煞是好看;而在我的城市呢,也是,百貨公司、餐廳、咖啡店,也是掛著大大小小的廣告布條,許多還是使用電腦繪圖軟體精心設計繪製。但怪的是,不管怎麼設計,當這些布條的懸掛出來的時候,又總是會多出在設計色彩、圖案的時候,並沒有包含在設計之內的部份-怎麼布條的左右下緣,偏偏要掛上兩瓶怎麼看都不協調的礦泉水?
在某些風大的日子裡(例如上上週五的新生南路上),你還可以躬逢其盛看到這的景象-一面掛著礦泉水的布條上方一角鬆落,於是垂下,但是風力卻又足夠將布條吹拂起來,於是你就看到好端端的一塊廣告布條突然變成了一只流星錘,在騎樓內外來回飛舞猶如蛇信亂吐。
這種景象其實又突然勾起你的童年回憶-不知道你還記不記得超級瑪莉第一代每一章的第四關,就是在地牢中進行,最後要想辦法讓守關的掉入橋下的關卡。對,你想到的就是超級瑪莉地牢關中,那種原地轉動、一觸即死的火把。
說到這些額外的建築裝置,我就發現到全世界的一般建築都沒有考慮過空調室外機的問題,從日本到歐洲,室外機都是那樣大辣辣的掛在牆上。
似乎鐵皮屋頂以豬肝紅跟螢光綠為大宗,剩下來的就是新舊問題…
zonble:
終於有一位藝術家願意為台灣的都市景觀s’engager, 當我和藝術家朋友提到台灣都市景觀的醜陋,藝術家應當負起責任,我的藝術家朋友們說:我們都是小市民:阿不然要怎麼辦 。
這是本國民風,思考模式沒有遠觀只有短視,只要目前頂得住雨就好。天氣熱裝台冷氣,水往下面流也沒關係。難道裝鐵窗大家還要一起討論?公聲糗。
這需要共識的。
偉大的教育部長年來對我們直觀訓練的遺風。
關於少女的面龐那段敘述真的很貼切,讓我想到混著睫毛膏跟眼影的「黑色的眼淚」,對照那張照片真的很傳神啊。
台灣人需要多花點時間享受自己的生活。不是指吃喝玩樂的享受,而是一個人拿杯酒靠在窗邊往外看、享受這個世界與自己的一切,這樣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