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視、凝視、再凝視

朋友轉寄來一篇學術論文-《中國字幕組與新自由主義的工作倫理》。還不用看內容,光是標題就已經怵目驚心,你真的無法理解,中國字幕組、新自由主義,還有工作倫理,這三者到底是怎麼湊在一起。

讓你覺得最顯眼-或刺眼-的,自然是「新自由主義」。

這幾年只要聽到「新自由主義」,如果不是「沒心沒肺、喪盡天良、冷血無情」的代名詞,至少也是一種指控用語,只要去書店買本像《經濟殺手的告白》這類的暢銷讀物(暢銷到還可以出續集),就可以讀到不少。

你可以讀到,「新自由主義」裡頭稱的自由呢,不是社會的自由,是資本的自由,說的不是生存在社會上的個人可以多自由,而是跨國企業可以多麼不受各地政府管制,資本可以在全球流通得多麼自由,而美國就是透過這些可以自由進入其他國家的跨國企業,以及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榨取其他國家的人力與天然資源,永不翻身。而當大型企業的所作所為愈是自由,相反地,個人反而愈是失去自由。

這些書告訴你,從 1960、70 年代起,美國在亞洲、非洲與拉丁美洲發展資本帝國主義的方法,大致是-首先以國際組織打先鋒,為一些較為落後國家的經濟發展計畫,計畫內容是這些國家先跟美國借錢,然後把錢付給美國的跨國企業建設各種經濟發展設施,如此一來一往,美國政府的錢又到了美國企業的手上,美國的錢還在美鍋,但是這些國家還沒發展什麼經濟,就先背上了一大筆負債,而可以償還負債的方式,則是剝削人民與天然資源。

跨國企業來發展了哪些建設呢?來的是石油公司,就可以自由地探挖當地的石油,再源源不絕的運回美國;來的是製造業呢,除了在美國本土以及其他先進地區大量行銷廣告外,就是自由地把人民趕進血汗工廠當中給予非人的勞動待遇,以及破壞原本的天然景觀,興建高污染的工廠,以維持美國的過度消費與浪費;金融業呢,就自由地買賣操作貨幣,賺取高額匯差,留下通貨膨脹。

如果當地住民反抗跨國企業,則與當地政權聯手鎮壓,而如果該國政府不想聽令於美國及其企業,則透過政變或暗殺,推翻原本的政權,扶植服從美國的貪腐政權取而代之,而如果連這些手段都還無法達到目的,最後便是出兵侵略-賓拉登明明就不在伊拉克,卻攻打伊拉克。

所以,圍繞在新自由主義周圍的,是過度開採燃燒石油,雨林砍伐殆盡,造成全球暖化,環境污染,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中,血汗工廠,失業,強迫遷徙,壓榨,剝削,貪腐,鎮壓,戰爭,還有反全球化運動,最近再加上像是震撼主義還有經濟殺手這些詞彙。光從標題來看,就不禁猜想,讓你可以愉快欣賞《數字追兇》還有《科學超電磁砲》所展現的,到底類比成血汗工廠裡頭、還是屬於經濟殺手的新自由主義工作倫理。

搞不好論文裡頭用到的新自由主義,跟你所認知到的那個名詞不一樣,在學術圈子裡頭、跟你平時讀的那些流行讀物當中可能用到相同的詞彙,但其實截然不同,很多名詞不是字面上的意思(我一定要提一下,前兩天我同事跟我說:「在獅子林附近,有很多可以訂做制服的制服店。」)。所以,我們來閱讀論文的緒論,裡頭是這樣說明中國字幕組與新自由主義的關係-

我使用「新自由主義的工作倫理」一詞來指稱與理解中國字幕工作者工作與組織運作的動態。「新自由主義」最普遍的用法,意指以美國為主要象徵的「資本主義式的帝國主義」,重點在於「資本主義的策略」強調「個人責任與命運的新自由主義理性」。部署治理性(govermentality)與主體性(subjectivity)的技術,新自由主義依賴「知識與專家系統的配置去引導自我激勵與自我規範,這將使得公民於充滿起伏不確定性的市場狀況下,可以最大化它們的選擇、效率與競爭力」。本文研究發現,新自由主義的運作模式也被中國字幕組採納與執行於字幕製作的工作倫理的實踐中。

根據邏輯的三段論,如果 A=B、B=C,那麼 A=C,這邊有兩個命題-1. 中國字幕組的工作符合新自由主義的運作模式,2. 新自由主義意指「資本主義的帝國主義」,讀來好像意思是-中國字幕組翻譯這麼多美劇日劇,目的是在發展帝國主義。如果不是,又還真想不出來,把這兩者擺在一起,有什麼特別的用意。

然後是「工作倫理」。

一整篇論文像是都在談工作倫理,但是裡頭除了引用一種關於「倫理」的說法外,又根本沒有對「工作倫理」這幾四個字做個明確定義。

就你所認知的「工作倫理」,大概可以求助於教育部國語辭典的解釋-「各行各業的人員在職場中對其所任工作應遵循的規範。包括服從、守紀、敬業、保密、惜物、廉潔、誠信、合作、服務等。」也就是,工作倫理所要討論的,並不是工作能力方面,而是道德操守方面,不是討論有所為,而是討論有所不為,不是討論一個人有沒有能力擔任某一份工作,而是一個人在取得了某個職位之後,不應該因為其職務而帶來的人事權力、可以接觸的機密、手中流通的金錢,為了一己私慾,而去做某些不該做的事情。以中國大陸來看,近年關於工作倫理最有名的事蹟,莫過於前中國國務院總理朱鎔基所題的中國會計學院校訓-「不作假帳」。

看到「工作倫理」,會讓你想到,要討論的應該是專業工作者需要經過怎樣的道德訓練,是如何檢視自我的專業意識,如何抵擋不符合專業的壓力,如何抗拒不符合專業的誘惑。你想到的是-發包工程的公務員不應該接受廠商招待喝花酒拿回扣,職棒球員不該用禁藥,也不應該打假球,如果是尋新聞學,大概是不報假新聞、不報羶色腥之類。你想到的東西,或許可以叫做「專業意識型態」。

那麼,從字面來看,把「新自由主義」與「工作倫理」擺在一起,把另外一種意識型態與專業意識型態擺在一起,而且還是「新自由主義的工作倫理」,由另外一種意識型態收納、左右專業意識型態,這是什麼狀況?政治領導專業?

把中國字幕組與「工作倫理」擺在一起,又有另一個問題-中國的字幕組翻譯了相當大量的作品,團隊都有相當優秀的外語能力,但迴歸字幕組所做的翻譯工作,到底是專業,還是屬於業餘同好的性質?在業餘領域討論專業意識型態,意義是?

標題這麼匪夷所思,於是你開始翻閱內文,確認你剛才的聯想到底是不是錯誤的偏見。

論文結構大致是,第一節:從 2003 年開始,中國出現大量的 BT 論壇網站與翻譯字幕組,原因是中國城市的網路普及以及網路內容版權的放任。(這邊有一段讓人介意的文字:「中國對於進口國外影視節目以及本國當地產製的媒體節目內容的意識形態實施嚴格控管,這使得中國閱聽人開始去尋求其他的另類途徑,網路則成為一個可以超越現有侷限媒體環境的重要管道」-網路就沒有管制?)

第二節:描述一部影集的翻譯與字幕製作,是透過集體分工,才能夠快速完成。並描述字幕組的幾項特色-1. 有標準的生產流程;2. 字幕組又是影片的消費者,又是字幕的生產者,同時兼具消費者與生產者的角色:3. 字幕組團段需要很多後備軍;4. 工作同時也會帶來學習與成就感;5. 是非物質性,也是免費無償的工作;6. 但即便是免費工作,還是有硬體投入等經濟負擔,而從論壇下載影片的網路使用者也算是「市場」,所以,還是與經濟有所連結。這些都跟新自由主義有關。

這一段也提到,關於中國字幕組的田野資料,來自於 2007 年訪談兩位字幕組的成員。作為讀者,讀到這裡,也不禁對字幕組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覺得迷惑-比方說,一個字幕組到底有多少成員?平均年齡?其中多少在學?就讀什麼學校?有多少已經在工作?做些什麼工作?來自哪些省份?性別分布?-為什麼這兩個人的背景,就足以作為字幕組的側寫呢?

第三節:又重述了字幕組的工作熱誠除了來自對影片的愛,也來自影片被下載時的成就感,進而變成一種自我認同,以及對團隊的菁英式集體認同;這種自我認同又回饋到工作上,讓字幕組成員 1. 在加入之前,就評估自己有多少時間,能夠承擔多少責任;2.需要有足夠的技術與語言能力。這也跟新自由主義有關。

第四節:結論。

這一節非常跳脫。

前面幾節大抵上都是講中國字幕組是怎麼工作,然後有個什麼理論什麼名詞可以對照,但是結論的地方,卻是在講凝視,我們可能從 John Berger 那邊讀過這方面的東西。前面幾節,基本上都只是單純的字幕組與新自由主義連連看,都是分析的觀點,但最後出現的,卻是批判的觀點。

凝視-字幕組是怎麼看作品與自身的參照,譯者是怎麼看待他所翻譯的作品中的角色,角色的處境與自己的現況有什麼可以對比之處,日劇中的青年受到的是什麼壓力,在當代的中國青年又是什麼壓力,譯者如何把自我投射到作品中,而翻譯組成員自己想要成為怎樣的人,翻譯組的自我期待是什麼。

於是豁然開朗-你之所以會讀到一連串奇怪的名詞使用,其實目的是讓讀者對文字保持警覺,讓讀者思考「這種文字到底是怎麼寫出來的」,而當最後一節寫到字幕組怎麼看手中的作品時,就拓展開了一片後設的視野。

《中國字幕組與新自由主義的工作倫理》,不就是一場台灣的學術工作者對中國字幕組的凝視?當你讀到「選擇日劇字幕組為研究對象的主要原因為,身為一個長期的忠實日劇迷」這一句,發現研究者把自己的位置放入論述當中時,就該有這種警覺。

你於是發現-論文中所有對於中國字幕組的描述,全都適用於大學教授。

字幕組要快速翻譯完一部影集,所以要有標準流程,要有責任制的分工;教育部要產生大量的 SCI 點數,於是成立計畫案,計畫裡頭又有子計畫,要按照標準流程寫計畫書、照標準流程執行經費,照標準流程核報。大學教授又是國外理論的消費者,又是根據參考書籍產出的生產者,字幕組是娛樂內容的中介,大學教授是理論的買辦。

學術生產除了大學教授之外,還需要源源不絕的研究生與研究助理作為後備軍,除了是生產,也是教學。跟免費影片的字幕一樣,學術論文是非物質性的生產,同時也是無償性質的工作,因為學術期刊是不給稿費的,但即使不能夠擁有稿費收入,還是與經濟文化密不可分,可能會牽涉企業贊助、國科會經費,還有升等。字幕組之間是競爭的關係,不同學院之間也是競爭的關係,字幕組對影片具有熱誠與喜愛,學術工作者對所學的也該如此,但同時卻也與同行與學生的互動密不可分。

論文中引述了一段訪談:

川酷子(「豬豬日劇」的一員):什麼力量支持馬大(「豬豬日劇」的組長)做到今天?…不知道馬大是不是因為對日劇的喜愛?還是慣性就做了?

馬大:慣性。做到現在也不是我說放手就可以放手的。

我相信,走進校園,問一位大學教授-什麼力量支持你取得博士論文?什麼力量陪伴你
度過每個學年,是對於學術的熱愛?還是慣性?應該會得到類似的答案。

第三節當中關於字幕組應該要有足夠的語文與技術能力,還要對工作投注一定時間以上的付出,這對於業餘性質的字幕組而言,沒有達到這方面的要求,可能還不構成問題,但是,在提到這是業餘性質的時候,也就是企圖引發我們思考-在專業領域當中,語文、技術、與時間因素,對於「工作倫理」才會有什麼危害-像是,身為大學教授,主業倒底是學術生產、是教學,還是在校園外面開公司。

這篇論文看起來像是篇論文,其實卻是一位學術工作者透過一面遙遠的鏡子,反射出一片隱晦的身世。

所以也就可以理解,作者為什麼在文章最後給予中國的山寨文化高度肯定,為山寨文化辯護,認為中國在山寨之外,卻在山寨的基礎上發揮了新的創意。這一整篇論文,其實就是這種在山寨之上發揮創意的具體實踐-台灣的學術也不外乎就是在山寨國外的理論,而這篇論文也透過「新自由主義」與「工作倫理」,實踐(practice)一場對台灣理論山寨文化的後現代(Post-modernism)諧擬(parody)。

你可以發現,為什麼論述(discource)中大量引用來自外文的名詞(nouns)或觀念(concepts),卻每每不加任何解釋?很簡單,因為那些名詞本身根本不重要,堆砌名詞這件事情本身、行為本身,才是重要的,這篇論文的價值不在於討論中國字幕組、更不是中國字幕組有什麼新自由主義的工作倫理,而是創造出一個對台灣學術生產環境的隱喻(metaphor),當中寓涵著深刻的諷刺(irony)。而更重要的,是如何偷渡真正要傳達的信念-像是中國字幕組,學術工作者雖然處在全球意識型態與學術生產消費鏈的一環,但是仍然會表達產出的慾望,要證明自己的存在,並且突破框架(frame),將學術期刊此一學術生產的場域,轉換成一種表演(performance)的空間,雖然採用的是論文寫作的格式,意義卻是對學術生產制度的反思。

你也可以發現,論文作者企圖書寫中國字幕組的主體性(subjectity)建構(construction)的真正目的。-在學術工作者的凝視下,學術工作者是主體,中國字幕組是被觀察的客體(object),不管是透過哪一種方法論(methodology),由另外一個主體為客體陳述其主體性,此一嘗試是可能(possible)的嗎?主體性是可以代言的嗎?當你抱持著這樣的狐疑,你於是感受到論文作者的召喚(summon),讓你不得不逼視學術工作者這樣的學術書寫主體。

論文的結尾是-

中國年輕的一代,也以一種國族主義式的驕傲與自信,慾望成為新自由主義下最大績效化、有實力、有競爭力、有野心、有熱情與公眾服務熱誠的工作主體。

這也是一位學者擲地有聲的自我期許-最大績效化,產生大量 SCI 點數,有實力、有競爭心、有野心,有熱情,充滿驕傲與自信。

一定是這個樣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