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讀書,讀《威瑪文化》(一)

威瑪文化我討厭皓首窮經,不過不求甚解的問題似乎更大。我不知道是因為美感總是出自於朦朧,還是人總是因為無知而感動,在意識到可能會成為一種宣揚反智的掮客之時,我不打算在此成為某種美感的信徒。總之,我不打算學石計生,我不打算把一部懷抱著人文精神所寫的文化斷代史,只當作是一本美麗的句子的集合來讀。

《威瑪文化》中譯本的出版商,似乎也沒有要讀者把這本書當成歷史學研究來讀,比方說,原來書名的副標題「局外人成為局內人」從封面上拿掉了,加上另一個標題「一則短暫而燦爛的文化傳奇」,刻意要為這本書,包裝添加上充滿異國風情的旅遊情調。書中附有作者Gay的導言,裡頭說「一般歷史性的著作觸及威瑪文化時也大多流於一廂情願式的熱情:大肆吹捧『黃金的二○年代』。我瞭解到一切必須從頭開始,我必須盡一切所能去尋找相關來源,盡我所能去超越誇大吹捧或無理批判的寫作風格。」(頁20)可是台灣的書商,就是不斷的對「黃金的二○年代」大肆吹捧。

比方說封面「湯瑪斯‧曼、里爾克、康丁斯基、韋伯、海德格、阿多諾、班雅明…創造了威瑪文化『黃金的20年代』」,另外在書衣上更可以看到扭曲原作目的的包裝「一群局外人,創造了狂飆年代—他們令統治者坐立難安、與流行文化格格不入,他們是沒有英雄時代的悲劇英雄,他們是詩人、小說家、哲學家,地下社團領袖,這群局外人,絕對不合時宜、極端個人風格,魅惑迷人的一則文化傳奇於焉展開…」—魅惑迷人?何不把書名從「威瑪文化」,順道改成「我的心遺留在威瑪德國」呢?

「你細數着封面偉大的名字。每一個都現在在我的研究室的書架之上…」我不曉得石計生在封面上數到的是威瑪「文化」,還是威瑪「文案」。書衣上的這段描述明顯是錯誤的,上面說「絕對不合時宜、極端個人風格」,問題是在威瑪初期,表現主義在德國是一種全面性的風格,在繪畫上個人風格是強調較多沒錯,在劇場方面表現主義根本佔據統治性的地位。「令統治者坐立難安」怎麼會呢?書中描繪的文化人有相當數量不問世事,如湯瑪斯‧曼,要不就是看到統治者直接對這些人大舉屠殺殘害。「與流行文化格格不入」這本書分別提到學院知識界、詩人、繪畫、電影、劇場、也有講當時的流行文化,並且請參見頁22,「這個論提我在書名的副標上已經點名並貫穿全書:威瑪共和的局外人…如何成為局內人」。「沒有英雄時代的悲劇英雄」,書中卻也提到了當時的右翼勢力如何重新創造腓德列大帝的形象。如果你買了這本書,請毫不遲疑的,先把這本書的封面給拆了。

包裝很糟糕,可是就連這本書的譯者似乎也在序言中,大肆吹捧「黃金的二○年代」,而且就我所見,在譯者序言在關於劇場的部分就有錯誤。頁13:「…劇場方面更是表現主義的大本營,可說名家備出,熱鬧非凡,除布萊希特外,較有名的尚有魏德金…」這本書不是在講威瑪文化嗎?魏德金在1918、威瑪共和誕生的同年就已經死了啊!而布雷希特在劇場上的主要貢獻也不是表現主義,而是在表現主義沒落之後,轉向馬克斯主義的政治劇場手法,特別是他所創造的史詩劇場。

來看譯者怎麼描繪「威瑪文化」:「如果說威瑪共和所代表的是一種理性的政治運作方式的典範,是一種概念的實現,那麼,威瑪文化無疑指的正是一種指向未來的充滿創造精神的創造理念之抒發。我們今天談到那段歷久靡新的現代主義運動時,都忍不住要回頭望向二十世紀初期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那段以威瑪文化為核心的『黃金的二○年代』…」從原作序裡頭,就這麼說了(頁29):「的確,威瑪的傳奇正是從『黃金的二○年代』的傳奇開始,然而,我們如果過度美化這種圓滿無缺的理想,反而會讓這場威瑪文藝復興的成就顯得平凡無奇,同時也會淡化這些成就所曾經付出的代價。」代價。

作者就說了「我預備在本書中整體性的去描述威瑪文化,不夾帶感情用事,當然也不會煽情。」我就不懂,面對這樣的一部論文,台灣人在煽情什麼?狗血什麼?

先提兩件事情,我讀這本書有一個感覺,那就是在研究中,無政府主義消失了。二十世紀初社會主義的主要潮流包括幾支,教條馬克斯主義、修正主義、還有無政府主義,可是在作者的修辭上,是將修正主義等同於社會主義,教條馬克斯主義與無政府主義全都歸類到共產主義。比方說,在講1918年巴伐利亞革命的時候,就沒有提到巴伐利亞共和內部無政府與教條主義兩派之間的內耗,另外將Gustav Landuer直接說成是「高傲的理想主義者兼共產黨員」,他所參與的政黨不是共產黨,是獨立社民黨,而我讀到的一些資料中,都是將他認為是無政府主義者,他是俄國無政府主義著作的德文重要翻譯者。另外對於托勒,也是稱呼他是共產黨員,當然認為托勒屬於無政府主義的研究,是在這本書成書後十餘年才出現,不過完全不提無政府主義,真的很奇怪。

中文譯本似乎有一些翻譯的問題,比方說在頁255的「主張放棄意識型態轉而尋求照顧勞工生活的商業聯盟陣營」,這邊的商業聯盟應該指的該是Trades Union,該翻譯成工聯才是。另外頁254在講1918年革命時的巴伐利亞共和總理伊斯諾(Kurt Eisner),說他是「獨立社會主義黨」人,不過該是「獨立社會民主黨」(USPD)。另外在頁115中,「在每一個德國城市和大一點的鄉鎮,我們希望在未來都能看到由文化上志同道合的朋友所組成的社區,這樣的社區我稱之為歌德社區。」這邊的社區我想應該是community,應該翻譯成「文會」,比較恰當。可能還是要找原文來讀。

一篇寫不完,慢慢寫。

2 thoughts on “讀書讀書,讀《威瑪文化》(一)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