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魯漢

若干年之後回來看麥克魯漢的書,可以非常確定小時候一點都沒有讀懂,而能不能夠有所體會一些,則是要先打破一些成見。

我在這邊先替換一些用語—麥克魯漢認為所謂的媒體或是媒介,是人的延伸,人的各種感官的延伸,但麥氏所稱的人的延伸,其實比較接近中文裡「器物」或「工具」的意思;於是,我讀到的意思是,貫穿在《認識媒體》或《媒體即訊息》這些書的核心觀念是—人並不是工具的主宰,相反地,被工具所主宰。

人為了各種需求而創造各種工具,人以為可以透過工具理解進而控制世界,但人事實上卻被自己所創造的工具所控制—不同的工具延伸不同的感官,當某種感官的延伸特別突出,就會造就不同心理、不同性格、不同世界觀的人,而不同性格的人就會組成不同的社會。我們以為工具是中立的,只端看人怎麼使用,但工具的存在本身,就會影響人。

「媒體即訊息」(Media is message)或什麼「媒體即按摩(Media is massage)」,就在於一種媒體、或一種工具,就是一種感官刺激,而刺激了那種感官所帶來的效果,麥氏認為會比媒體上承載什麼內容,影響更大—不管你在報紙上面看到的是好新聞還是壞新聞,在這個當下,你的心理就已經是用「報紙」的角度來看所謂的好壞—至於媒體/工具/器物刺激感官的方式,就是所謂「冷媒體」與「熱媒體」之說。

(岔題。話說之前想到一個低級笑話:為什麼 Media is massage 呢?因為—裡頭都有 Happy Ending…。)

Continue reading

帛琉的水母

就像同樣是CSI犯罪檔案影集,拉斯維加斯系列與邁阿密系列就很不同;同樣是動物節目,Discovery與動物星球頻道也很不一樣。

就Genre來說,拉斯維加斯系列的CSI犯罪檔案可說是懸疑偵探片,而邁阿密系列則是火爆動作片;前者會讓你想到大衛.林區的作品,後者則會讓你想到史蒂芬.席格,前者是在發生離奇懸案之後一步步抽絲剝繭尋照證據,後者則是不會有什麼離奇的成份,反正警察趕到的時候一定是一片狼藉,死者不是被亂槍打死就是被炸彈炸個稀巴爛。在拉斯維加斯,警察能夠破案,靠的是比兇手更敏銳的觀察力;在邁阿密,則是警察要比黑幫更暴力。

幾周前,AXN頻道同時播完最後一季的拉斯維加斯系列與邁阿密系列的CSI犯罪檔案影集,在拉斯維加斯裡頭出現的是一位精神異常但是心思縝密觀察入微的連續殺人瘋狂女魔頭,這個女魔頭會在行兇前先寄給被害人一組製作細膩的模型,模型中就是被害人最後被殺害的場景,而無論被害人如何先行報警、先行防範,最後還是會照著模型中的場景被害—甚至,被害人會一氧化碳中毒而死,切開被害人的模型,也可以看到裡頭也做了一顆有著中毒徵狀的肺臟,到影片的最後,帶頭辦案的警探甚至這麼告訴兇手:「在辦案的過程中,我甚至為你的犯罪感到著迷,因為你的犯罪可說是—藝術。」

在邁阿密系列,則是一開始就爆發黑道內鬨大槍戰,警察開始偵辦之後,黑道就殺了帶頭的警察的老婆,於是警察開始去抓人逼供,逼問到底誰是幕後的主使人;最後找到主使人,是巴西的黑幫老大,但是在抓到之後,卻被外交力量引渡回巴西,警察就說:我們現在就敢去巴西,如果讓他回巴西,他一定會再找人來幹掉我們,想要不被幹掉,唯一的方法就是,只要他一在巴西下了飛機,我們就先把他幹掉!—諸如此類。

Continue reading

民生報與民生用紙

報紙的危機反應在訂戶與讀者的銳減,報紙的挑戰來自於新的電子媒體的出現,但是報紙這種媒體的真正問題在於:現在做報紙的人,似乎嚴重忽略了報紙這種媒體的根本特性,不瞭解自己這種媒體的特性,又如何與其他媒體競爭呢?

報紙(newspaper)—或稱新聞紙—其實是兩種重要的成份組成的,其一是報(news)、其二,就是紙(paper)。只有新聞但是沒有印在紙上不能稱為報紙,一卷又一卷空白的紙張沒有載負任何資訊,也不能稱為報紙,只有將資訊印製在紙張上,才能夠稱為報紙。

Continue reading

母題、主題、與制約

20070129

想到以前上研究方法課的時候,大概第三堂還是第四堂課,就會上到圖像學方法;在課堂上就學到兩個圖像學方法的重要名詞:母題(Motives)以及主題(Themes)。

母題是一套行之有素的形式表現,一種社會各方習慣的、接受的視覺詞彙;相對於母題是外在的形式,主題則是內在的思想內涵,是一套宗教、倫理、價值、或是意識形態。然後,我們會去讀Erwin Panofsky的《造型藝術的意義》,看他怎樣以這兩個概念貫通將近兩千年的西洋藝術史:他說,在古希臘時代,西方人以人文的母題,表現人文的主題,但是到了中古世紀,整個歐洲為基督教文化統治,但是古希臘的造型表現手法則繼續保留了下來,是以人文的母題,表現基督教信仰的主題,直到文藝復興,人文的主題與人文的母題才重新合一。

在今天的《蘋果日報》上,你又感覺到這種因為母題與主題之間斷裂而產生的怪異。怎麼說呢?當你平常看慣了《蘋果日報》美編以嫻熟的手法操作Poser,繪製一張又一張出現在社會新聞版面的「示意圖」之後,看到像「來支棉花糖」吧這樣文圖並茂的整版生活資訊,告訴你加熱之後,同樣重量的冰糖粒會比白砂糖產生更多糖絲,可以做出更大的棉花糖的時候,你總覺得應該把「來支棉花糖」換成像「夜市惡少持棉花糖逞兇」之類的標題,或是期待用來將糖粒融化成糖絲的瓦斯爐,應該會在下一張沒有畫出的圖片中,發生瓦斯氣爆之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