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題、主題、與制約

20070129

想到以前上研究方法課的時候,大概第三堂還是第四堂課,就會上到圖像學方法;在課堂上就學到兩個圖像學方法的重要名詞:母題(Motives)以及主題(Themes)。

母題是一套行之有素的形式表現,一種社會各方習慣的、接受的視覺詞彙;相對於母題是外在的形式,主題則是內在的思想內涵,是一套宗教、倫理、價值、或是意識形態。然後,我們會去讀Erwin Panofsky的《造型藝術的意義》,看他怎樣以這兩個概念貫通將近兩千年的西洋藝術史:他說,在古希臘時代,西方人以人文的母題,表現人文的主題,但是到了中古世紀,整個歐洲為基督教文化統治,但是古希臘的造型表現手法則繼續保留了下來,是以人文的母題,表現基督教信仰的主題,直到文藝復興,人文的主題與人文的母題才重新合一。

在今天的《蘋果日報》上,你又感覺到這種因為母題與主題之間斷裂而產生的怪異。怎麼說呢?當你平常看慣了《蘋果日報》美編以嫻熟的手法操作Poser,繪製一張又一張出現在社會新聞版面的「示意圖」之後,看到像「來支棉花糖」吧這樣文圖並茂的整版生活資訊,告訴你加熱之後,同樣重量的冰糖粒會比白砂糖產生更多糖絲,可以做出更大的棉花糖的時候,你總覺得應該把「來支棉花糖」換成像「夜市惡少持棉花糖逞兇」之類的標題,或是期待用來將糖粒融化成糖絲的瓦斯爐,應該會在下一張沒有畫出的圖片中,發生瓦斯氣爆之類的。

俄羅斯方塊

在路上,經常為我所不能夠分析、不能夠理解的事物所苦惱。

比方說,之前在電視上經常播放的伯朗咖啡晶球口香糖的廣告,我就遠遠不能夠理解。

這支廣告的內容是這樣的,在一家窗明几淨的咖啡店中,吧台上,煮著咖啡的咖啡壺突然從中裂開,然後咖啡壺以玻璃塑成的圓球狀下半部,便裝盛著剛煮好的、熱騰騰的、冒著氤氳蒸氣的咖啡,飛出了咖啡店;鏡頭一轉,轉到了充滿現代感的乾淨街景上,—這個外景的地點不詳,但總之,這個城市有著一片寬闊的天空,而這邊可以應用一下圖像學,光是從有著寬闊的天空這一點,就可以判斷不可能是台北—街道上的人們,紛紛揚起頭來,看著天空中出現來自各家咖啡店一個又一個的半圓形咖啡壺,並且以一種閒適、而又遙遠的目光,看著咖啡壺往著遙遠的天邊飛去,最後,這每一個裝著咖啡的玻璃圓球,就是所謂的咖啡晶球,咖啡晶球的意志的結合所創造出的存在,便成為了伯朗咖啡晶球口香糖。

看到這樣的景象,看到廣告人所發揮的創意,你難道不覺得實在—很恐怖?煮沸的咖啡在大街上滿天飛舞,如果兩個瓶子一撞,碎了,煮沸的咖啡就從半空中,往地上的行人灑下來,不知道會造成幾級的灼傷。根據圖像學分析方法,若要取得圖像意義,在進行了對於圖像的詳盡描述之後,第二步就是在過去的各種文獻中,找出能夠做一比較、參照的對象,而一座城市中的天空充滿了這麼多可以燙死人的東西,能夠比較的,恐怕就是舊約聖經中被天火所毀滅的索多瑪與蛾摩拉了吧。而所有的咖啡店都因為伯朗這一個品牌,瞬間生財工具都全部壞掉了,不知道能不能夠申請國家賠償?而我每次看到這支災難片,錯了,廣告片,都覺得心驚膽戰,真不曉得廣告中路上行人那種閒適而又遙遠的目光,從何而來。

Continue reading

Irony

重裝reset苦勞網上,都刊出了這篇〈反智巨焰 焚書為祭:「2005年台中世貿世界書展」火燒書刊倒行逆施〉,兩篇都是一片韃伐聲。可是我怎麼看台中書展火燒書,都只覺得好笑。

找來姚采穎、陳思璇兩位名模為書展開幕就很有趣了,不是說模特兒有什麼不好,而是模特兒出現在書展上的時候,他們與書本有些怎樣的關係,我實在想不出來。而兩位名模手持火把裝扮女神,「主持人遞上一本限制級書刊,請兩名模特兒將之撕毀。兩名模特兒滿臉笑容,聯手撕書,眾多鎂光燈又是一陣狂閃。」—找來性的意味這麼強,模特兒這種為了男性視覺慾望而服務的工作者,然後說要反制為了滿足男性視覺慾望的所謂色情書刊,實在是,一點說服力都沒有。

〈反智巨燄〉文中又說:

「新年第一天開辦書展,居然燒書造勢(而且被燒的是合法出版書刊——照現行新標準,限制級屬於合法),這種觸霉頭的計畫不知是誰想出來的。錯把限制級當猥褻物,對於出版及文化缺乏理解和尊重,由此可見一般。其企圖封殺『性』議題的根本心態,更是昭然若揭。」

會嗎?封殺性議題?我看到的是官方其實是從否認與拒絕中,透露了更大的意淫。

質感

灌了水的保險套國民黨年底立委選戰的競選主軸是「走對路,台灣才有出路」,除了標語之外,也製作了圖像化的競選圖示(如圖),在中山南路上的國民黨黨部大樓上,掛了大大的一張。

構成這張圖像的主要內容,是位在視覺中心位置的藍色台灣造型,以及飄揚、繚繞在台灣造型周圍的虹彩線條—值得注意的是,天藍色的台灣造型上,加上了立體浮雕效果,在右側加上了陰影,左側加上了反光效果,這樣的光影與我所習慣的,以光影標出台灣的山脈立體效果大異其趣,圓弧狀的反光,反而是造成整個台灣的造型,更成飽滿的狀態,而使得這樣的台灣造型不像是地圖上的台灣,而像是某種柱狀物,而一片均勻的淺藍色加上反光,呈現出的,是一種具有塑膠味的質感。

塑膠的質感、柱狀的主要造型加上在底部恆春半島的突出,或許是因為我所受過的視覺與符號訓練,在國民黨競選圖示中所出現的台灣,如果有一個最近似的、具象化的事物,那,應該是在國中的時候大家最喜歡從樓上往樓下砸人的,裝滿了自來水的保險套吧。

至於周圍的彩虹。彩虹這樣的符號,固然具備有希望、美好的意義,但是搭配在畫面中的造型,用語言來描述的話,該是:「彩虹旗飛揚」。而在當代的符號脈絡當中,我們也知道,「彩虹旗飛揚」,是具備有另外一層、更豐富的符號意義的。

回到「走對路,台灣才有出路」。說要走對路,國民黨又沒說清楚要走的是怎樣的路,但是搭配整個視覺意象,看起來像是一條情慾解放之路。這樣也不壞—只要做愛,不要六一○八億軍購。

說到選舉。在承德路上沿途可以看到民進黨立法委員、三寶之一(或之首)林重謨的大幅競選海報。在海報中的標語是「立法院中不可或缺的—真實」,其中,「真實」兩個字另外斷行、放大,而且使用鮮明的紅色表現。可以在路上,你怎麼看,第一眼看到,都會以為海報上面寫的是,「立法院中不可或缺的—真寶」。

到了選舉,還真到處都是視覺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