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盛唐之後是新安史之亂嗎?

六先生的〈博客之筆,創造新盛唐?〉實在是篇奇文。就他自己所主張的標準來看:「寫部落格文章的人不必注重有沒有像傳統文學寫得這麼『好』,而是勉勵自己有沒有創意、有沒有好笑、有沒有『發明新文體』?」這篇部落格文章有沒有創意?我不知道。有沒有發明新文體?我也不知道。至於有沒有好笑到?說好笑好像也很好笑,說難笑,看到這種文章,也實在可以讓人想笑卻也笑不出來。

是,「文學卻是千古大業」,但如果照的是六先生的這種方法,我看要開創什麼千古大業,實在是很難。文中第一個莫名其妙的地方,在於居然可以從「開創新風格」開始、寫到最後卻是窄化到以「發明新文體」當成結論,把風格(style)與文體(genre)混為一談,好像一種風格就代表一種文體,一種文體內也就只有一種風格,一個可以寫不同文體的人,在寫不同文體的時候,也在書寫的過程中因為文體的緣故於是自我分裂,而不能夠保有個人風格的完整。

更奇怪的,是認為發明新文體之後能夠開創的是一個所謂的「新盛唐時期」。要說是「新盛唐時期」也無妨,但是也該告訴我們,到底跟盛唐有什麼瓜葛、有什麼關係呢?是現在有什麼可以與李、杜相提並論的人物嗎?我覺得應該有,但是不知道是誰,不知道六先生能不能夠為我開示一下誰是這個「新盛唐時期」的李、杜?而順著創造風格等同於創造文體這種類比,不知道六先生是不是也想要告訴我們,在盛唐時李、杜之所以在文學史上能夠留下紀錄,不但是因為他們創造了風格,連五言詩、七言詩這些文體都是李、杜發明的。

而特別將2006年比擬成新盛唐,又意味著什麼呢?是2007年會出現新安史之亂嗎?

這都不打緊。最大的問題還是在於—什麼是傳統?明明提供立論的論點來自於傳統,是拿傳統的一部份來批評另一個「所謂的傳統」,但是,對於這些論點的淵源,以及要批評的對象,卻都沒有適當的了解與安頓。例如開頭的這句:「以大歷史的角度來看,寫文的風格一直是極度浮動的,每一朝代皆有自己風格,每一朝代之中的每個創作者也有自己的風格。」晚近幾年的所謂大歷史,是黃仁宇在上個世紀80年代提的,但是提到一代有一代之文學者,最有名的是王靜庵先生在《宋元戲曲考》序言中說:「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後世莫能繼焉者也。」兩者來自於不同的來源。

所以讓人不禁要問:「大歷史」是真的這樣講文類的轉變的嗎?還有,王靜庵先生在講一代之文學的時候,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在於肯定元曲的價值,也不是說這些文體是在那個時候才被發明的,在唐之前就有了詩,唐詩中也沒有唐代才發展成熟的律詩才稱為唐詩,宋代的詞牌在唐末五代就出現了,元曲的格式則是取自於宋末的諸宮調,那麼就提出一代之文學的王靜庵來說,足以成為一代之文學的理由是什麼?「 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古今之大文學,無不以自然勝」。

什麼是傳統?什麼又是創新?不是對於傳統的破壞就叫做創新,創新也不可能自外於傳統,而是任何一次創新,都是傳統的進一步擴大;而對於傳統無知而自許創新,就是明明踏著別人走過的路,卻以為來到什麼空前的境界而沾沾自喜,而且顯得不知感激。所以在看到這樣的句子的時候:

傳統文學的讀者市場正面臨極大變遷,印刷書的市場正不斷的往下墜落中,而網路文學不斷往上提升…有一派的主流「文學」,仍陷於藝文類,長住在誠品書店的角落,愈來愈深奧;另一派的是「老寇寇」,在老報上面咬文嚼字,許多是住在國外太久的「老僑」,對所有新作品新寫法敬謝不敏。對於一些老人而言,什麼叫作「有文學底子」?就是看到一落夕陽,可以看著美景,馬上從腦中調出一首唐詩,現在我只要有WiFi上網,隨便GOO一下就有了。看美景、背出唐詩,這不叫做創作。

就讓人覺得:基本上,要批評的也不過就是一個點,就是六先生覺得這些所謂的文學不自然嘛,遠離了生活嘛,要求更能夠符合資訊時代生活的書寫嘛,要求的也不過就是自然嘛。但是說起來也不過就是拾王靜庵先生將近百年前的牙慧,還是處在傳統當中,還是沒有離開傳統的範疇。

還有,所謂的主流「文學」、「老寇寇」、「老僑」,又是那些人?

這年頭是很方便啊,要什麼資料GOO一下就有,但是沒有一些訓練、一些常識、一點感同身受或是一點薰陶,又這麼簡單可以知道要GOO什麼關鍵字?倒是可以看到,有人想到了什麼文學的歷史價值,馬上從腦中調出了一代有一代文學的檔案,手上也有WiFi上網,但是要把《宋元雜劇考》啦、王國維啦這些關鍵字給GOO出來,卻沒有這樣的能力。

而有人真的把看到景色聯想到某部作品,與「GOO一下」當成同一件事情嗎…?這不是創作,可以這麼說,但是把聯想否定成調閱檔案之類的,又算是如何?(而且調閱檔案的能力還不是很好。)

而如果支持新的文類的,是「現在部落格更興盛,作家為自己作品加入了影像的元素,更加燦麗。」(…怪了,印刷書是沒有影像嗎?說到盛唐,也別忘了人們是怎麼稱呼王維。)「不斷成長的科技(手機、iPod、數位電視)讓文章有新的方式呈現出來,還有不斷擴大改變的互聯網文化(Web 2.0),這是部落格有機會新創的時代大機會。」是,這些東西是新的,新的可以是好的,問題是舊的也可以是好的,好不好與新不新可以是沒有關係的兩件事情,要拿新瓶裝新酒可以是好的,要拿新瓶裝舊酒也可以是好的;但是,還是像前面說過,只有知道什麼是舊的、既有的,才有可能知道到底什麼東西才是新的。

六先生要繼續這套想法,我無所謂,但是能不能行行好,能不能不要把敝人不才在下小弟我訪進這個我實在不能夠苟同的怪異系譜裡頭。

18 thoughts on “新盛唐之後是新安史之亂嗎?

  1. 說道這篇文,六先生裡面提到,

    {中文不應該學英文,因為英文通俗文章的深度是透過不同字眼與形容詞,非直接的形容方式來展現,他們喜歡大量使用同義字、同義句來形容同樣的事情,並以這種隱晦的寫法而驕傲;他們文章的邏輯很多是隱含在文章下,甚至用一句話的pun就可以訴說一切,這種文體並不見得適合中文世界的文化觀與中文語言,而中文假如將這種東西學起來,不見得是好的,所以中文部落客要有信心去﹍。}

    好像「中文」跟「英文」對調也ok,感覺像是新興宗教文宣﹍

  2. 文章雖然有其推演和用詞上的問題,但是其點出的現象卻值得思考。blog 的寫作方式,確實發展出新的寫作形式,並刺激寫作量,進而改善大眾寫作能力。 blog 創造一個新的寫作環境,刺激書寫量,使書寫和閱讀的人口大增。雖然品質或有高低,但增加的書寫和閱讀機會,或許能累積出足夠的能量,堆積出高品質的作品,創造一個新的文學時代。過去的文學盛世,也不保證所有作品的品質,但至少創作量必定有一定的大量,閱讀也有一定的積極,從而累積該時代的菁華。這是我從 mr.6 文章中得到的想法。善而擇之、不善則鑑之。注意力放在文章的缺點,有時會遺漏其中的優點,實為可惜。

  3. 那意思是說,以前的bbs的文章不夠大量??也就沒有機會「成就」有品質的作品?

    說穿了,這些都只不過是有個地方可以隨意的擺上評論的互動罷了。紙張的問題是版面空間限制,如果是報章雜誌還有時間的問題,這些都非常妨礙「互動」的出現。現在好了,只要敢寫,文章就像羅蘭巴特說得一樣,作者已死。大家來加料吧。

    不是很了這位6先生的想法,我該去讀書寫報告了。

  4. tacchang, 勿用 blog 有機會成就有品質的作品 ==> bbs 沒有機會成就有品質的作品 , 這種錯誤的推論,這之間沒有任何的必然性。

    「說穿了,這些都只不過是有個地方可以隨意的擺上評論的互動罷了」,沒錯,光這樣就夠重要了。印刷術或許也可以說是「隨意複製文章的技術罷了」,因為複製成本的下降,加大了傳播速度和距離,進而成為歐洲文藝復興的推手之一。

    blog 和印刷術都只是一個工具,同樣工具不同人用有不同效果。歐洲接受印刷術後,不久發生了文藝復,而中國發明了印刷術之後,卻等到數百年後才被廣泛使用。blog 也一樣,在某個地方可能推動了另一個文藝復,在另一處卻可能沒實質的改變。這裡看到的是一個機會的產生,雖然不必然發生在這裡。

  5. 給Thinker:
    哪隻眼睛看到「中國發明印刷術之後,卻等到數百年後才被廣泛使用?」對於Mr.6那種亂掰來拼湊文章的作法感到不耐。瞎扯也要唸書啊。我不唸書都知道的常識對某些人來講好像太難了些。

  6. 畢昇發明活字印刷的時間為西元1041-1048年間
    而德國谷騰堡的活字印刷約為西元14xx左右
    我想四百年是這樣子推算出來的

  7. 畢昇發明的是「活字印刷」而不是印刷,印刷這玩意由來久矣!有個東西大家一定知道:目前常見的細明體/宋體字就是為了雕版印刷發明的。一堆價格昂貴的古「宋版書」不勝枚舉。
    從有「印章」到能承受「印製」的流程的紙材普及,經過的時間何止四百年!印刷史上從東漢、六朝、隋唐都有人主張印刷的發明起點,但是從來沒有「發明了以後放了數百年才被廣泛使用」的謬論!
    這個應該是台灣的小學生的常識。

  8. 從新盛唐變成新文藝復興了啊…。

    先來看第一個問題。「歐洲接受印刷術後,不久發生了文藝復興,而中國發明了印刷術之後,卻等到數百年後才被廣泛使用。」雕版印刷術是什麼時候發明的?就拿最普遍接受的唐初這個說法好了,那,雕版印刷術發明後是什麼時代?就是盛唐啊!一邊說什麼新盛唐,一邊又把盛唐給取消掉了,這是怎樣…。

    而說到谷騰堡的活字印刷,一般說是1447年,不過前陣子在讀《印刷書的誕生》,那本書到是把時間寫的不是那麼確定;但是說到歐洲的印刷術與文藝復興之間的關係(中間問題很多,只能夠簡單講),必須要問的就是:當時透過印刷術到底傳播了什麼,而能夠造成文藝復興?谷騰堡最早用活字印刷術印製的是聖經,之後主要的印刷品還是聖經、教會的經解、古典著作與人文主義者的著作,是在古典與中古的內容有了一定傳播之後,才進一步出現了方言文學,方言文學也不見得就非要取代拉丁文不可。

    文藝復興並不是印刷術單一科技造成的文化突變,而是整個從古典到中古傳統的總結,講創新,大家都喜歡講創新,但是在講創新之前,要搞清楚自己是站在什麼位置講創新。

    thinker,您說「增加的書寫和閱讀機會,或許能累積出足夠的能量」,我從那篇新盛唐裡頭,從「現在我只要有WiFi上網,隨便GOO一下就有了」這種句子裡頭,真的,我真的看不出來有要「累積」的意思。我看到的就是李家同說了他只看印刷書不看網路文章什麼的之後,一群人又站在網路的立場開始群起而攻之,結果其實卻又是被李家同那種說法牽著走,就是:印刷媒體與網路媒體是對抗的關係,要創造新的文體對抗「老寇寇」、「老僑」,所謂的累積,是拿網路上面推翻過去之後再全部從頭開始累積。—把更之前所累積下來的東西都當成死物,請問,那現在累積的東西,之後打算什麼時候也都當成是死物?是,唐詩GOO得到,你現在在blog上寫的東西更容易可以GOO得到,既然有需要再GOO就好,那我讀你的東西做啥?

    累積並不是一個時代的事情,而任何時代也都不能夠從之前與之後任意斷然切割,時代與時代之間的關係是繼承而不是取代,而要發現一己手上的這些累積的價值何在,更在於累積之後,要知道這些東西是什麼。

    說到「創作量必定有一定的大量,閱讀也有一定的積極,從而累積該時代的菁華。」

    閱讀人口是一回事,怎麼讀書又是另外一回事。

  9.   一個叫媒觀系的留言道:「這不是一個大論述的時代,我們不需要以偉大的論點來提昇自己。」

      可是我想,我要這樣,那你要拿我怎麼辦?

      後現代思潮流毒不淺,其肇始者用心尚是將人「從對確定性的欲望解放出來」,後來就變成了,我們只消把一切偉大的、正格的真、善、美都解構掉,就可以名正言順地蠅營狗茍、得過且過,敝帚大珍了。

      和禪學末流、王陽明心學末流同樣一個發展模式,只是更完全。所以我倒想好好復興一下大論述。

      回到像六先生這種論調。這種人只會講瓶子,酒的好壞標準他們講不出來,而我看到的他們的對應方法是,就去否定、淆亂酒的好壞標準。可悲的是,我們這個時代真懂酒、真會釀酒的人確乎愈來愈少了,於是大家就都去搞瓶子。商業、資訊界人看文藝,鮮少不如此。

  10. Pingback: Memory-Melody-Mentality » My shared item in Google reader

  11. Pingback: Memory-Melody-Mentality-Mirror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