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連續三篇幾乎都講到誤解的問題,蔡琰與臧國仁誤解了亞里斯多德、康德還有巴特,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編輯誤解了楊照,這一篇又要講誤解,要講石計生對《威瑪文化》這本書的誤解,要講的是沒完沒了的誤解。
《威瑪文化》,Peter Gay這本書的中文譯本在今年六月間出版,不過我這一兩天才把這本書收進來。石計生在上個月底回應龍應台所寫的〈霹靂火vs野火〉,就是受到這本書的影響,為什麼我敢這麼說?因為他在八月五日聯合報上寫了一篇〈所有固態的都飛舞融化〉,就是對《威瑪文化》這本書的評介,而章節內容,與〈霹靂火vs野火〉多有雷同,頗有一稿多投之嫌。
龍應台與石計生討論的脈絡是,龍應台將台灣現在的政治與文化現況比擬成威瑪德國,石計生說,威瑪德國的政治社會局勢就算爛,但是也創造了高度的威瑪文化:
「在這奇爛無比的台灣現況下,我們的時代的危機不在政治(因為人民即使投了票也選不出像樣的未來),而在欠缺文化創造精神。」
石計生說,政治這麼爛,最好的作法就是大家都不要搞政治,大家都去搞文化,一起去創造屬於台灣的威瑪文化。問題是,在《威瑪文化》書中,明明就講的是因為文人只專心在詩歌上,所以才讓威瑪共和從原本就衰弱的體質,走上了更為危險的政治,文人不問世事的態度必須要為納粹的興起付上責任。來,一起來看第一百一十六頁:
「德國的詩人早已凌駕在思想家之上,或者應該說,許多的思想家都變成了詩人,這必然大大傷害到了思想的進展。」
在〈所有固態的都飛舞融化〉裡頭,石計生又說
多麼浪漫的一段對話啊。如前所述,《威瑪文化》這本書中認為,威瑪共和的一九三三年,就是因為這種威瑪文化所造成的,石計生在這邊的浪漫是什麼呢?是等著台灣創造了屬於台灣的威瑪文化後,再歡欣鼓舞地迎接屬於台灣的一九三三年嗎?讓我們一同攜手打造一個共同奔向毀滅的美好時代?關於第九十五頁的內容是誤讀,從九十五頁到九十六頁,講的是德國詩人里爾課自覺,藝術的生活應當適可而止。原文如下:
瞧!這本書的文字被石計生扭曲成如此!一本書,石計生儘管挑選這本書中性靈飽滿情感澎湃遠離塵囂的部分,至於這樣的性靈飽滿情感澎湃遠離塵囂會引來什麼結果、產生什麼影響、招致什麼後患與災難,隻字不提。
我覺得好累。
我覺得在台灣報刊雜誌傳播媒介製造的誤解就已經夠多了,為什麼在校園裡頭的老師們,居然還一直幫倒忙,幫忙創造更多的誤解。誤解,誤解,沒完沒了的誤解。
呃………好處沒有這麼嚴重喔。看到您連聲喊累,不禁將您引述石計生及所謂真正的95頁兩段再讀一次,覺得不像您說的差距這麼大。
我的解讀是這樣:石文中,因為看到歷史的演變,所以明瞭詩與實際生活是必須有距離的;即使有「壯烈的社會意識」,但在經驗(現實)與靈感(詩意般理想)相互淬鍊之後,要看清楚自己的侷限在哪裡。這與講述里爾克的內容並非南轅北轍啊!另外,我也看不出石計生堅持要台灣效法創造所謂璀璨的台灣式威瑪文化,況且就算台灣真正的創造出屬於自己的XX文化,也不會是威瑪文化,更沒有理由一定要與威瑪共和的命運一樣,短暫璀璨後共同奔向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