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春舫論表現主義戲劇

在後來關於中國話劇運動的討論中,普遍認為宋春舫是胡適在《新青年》雜誌上提出「易卜生主義」之後,率先全面介紹西方各種現代戲劇者,而在介紹戰後的歐洲戲劇方面,宋春舫更是第一人。

戰後德國表現主義運動,也是宋春舫首先譯介到中國,在宋的著述中,對於當時引進歐洲問題劇(Problem Play)風潮抱持不以為然,以為中國與歐洲的國情有著極大的不同,西方問題劇所揭露的社會問題,在中國並不存在,而如果要推動中國戲劇的改革,或應該從引進Max Reinhardt以及Gordon Craig在佈景、燈光以至於舞台的整體陳設方面,在戲劇文本外的「第二波的劇場革命」,而在同時代的各種現代戲劇中,宋給了表現主義相當高的評價。

宋在1921年時發表了〈德國之表現派戲劇〉乙文(收於1923年的《宋春舫論劇》第一集),附錄Hasenclever的劇本《人類》的譯稿,裡頭說:「其在法意諸國,則幾盡入盤爾司坦(Bernstein)派勢力範圍之內,惟德國之表現派新運動,足當文學革命四字而無愧,譬猶彗星不現於星月皎潔之晚,而現於風雷交作之夜,一線微光,於此呈露,在紛紛擾擾之秋,而突有一新勢力出,而左右全歐之劇場,舍表現派外,蓋莫屬也。」(頁83)

而就可以看到的,後來的一些關於中國話劇運動的資料,所採取的方法多半是先就一個斷代(例如「五四階段」、「抗戰階段」等),然後個別舉列一些人物,談這些人物在話劇運動上的貢獻,而或許就是採取這種方法進行論述,而造成有些問題似乎被忽略了。以宋春舫來說,在後來的書上在提到宋春舫時,就幾乎只集中在《宋春舫論劇》第一冊上,很少會談到《宋春舫論劇》第二冊與第三冊的內容,而忽略了民國早期的人物在討論戲劇時也有一些前後不一的矛盾狀況。

例如,在〈德國之表現派戲劇〉當中,就說表現主義並非反對自然主義╱寫實主義:

自文學方面觀察,各種新運動皆為一種反動,然則表現派之興,將與自然派為劇烈之戰爭乎?曰:不然。表現派所反抗者為先浪漫派神秘派即其他種種新浪漫派之人生觀…(頁76)

但是在《宋春舫論劇》第三冊(1937)當中的〈表現派的末日歟〉乙文,在定義表現主義的時候,卻又引用完全不同的立場的說法,而且是以贊同的態度,這麼說:

「表現派和印象派不同,不但不同,而且毫無關係。他所反對的,是寫實派,不但反對,而且非打倒不可。」又說

「表現派是一種從內到外的運動,是從人的心坎中出發,而有『世界性』的色彩。這卻是精神上的一種因素。並非像有許多人支座文章,一定要依什麼步驟,分什麼派別的。我們可以說,從古以來,文學方面,實際上早有了表現派,而且不論在那一個時期,都應該有表現派的旗幟出現。」

「表現派是反對理智的,偏重幻象的,輕視物質,因此便有人以表現派作家為瘋子,惟其瘋狂,所以在一霎那間,無窮的希望,抱負和志願,都陳列在眼前了。」(頁192-193)

在各種文本之間存在著種種矛盾。而我還相當有興趣的,是《宋春舫論劇》第三冊中〈大戰時歐洲各國戲曲概況〉裡頭的這段:

最為造化小兒所播弄的,恐怕要推托勒了。托勒本是摩拳擦掌,預備為祖國流血的,可是上了沙場以後,看見那些德、法兩國兵士的屍體,疊在一起,便變為反對戰事罪劇烈的一人。他的劇本「改換」,是描寫他本人的。劇中的主人翁,是一位雕塑大師,他的不朽之作「國家之榮」完成以後,纔赴前線殺敵,可是不久他便回到家裡,把他所塑的「國家之榮」擊為齏粉,口中還不住大呼「革命!革命!」(頁177)

在這邊所講述的Die Wandlung的劇情,顯然與現在可以取得的劇本內容有很大的出入。就目前手邊的劇本,並沒有在主角Fredrich在從軍前就完成雕像的情節,是在演出主角負傷離開戰場後,在第六畫面中才出現雕塑雕像的情節,而在打碎雕像後,中間還有一大段夢中的情節,然後在最後才呼喊革命。現在,也搞不清楚到底是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出入,是宋春舫在隔了十餘年之後記錯劇情了嗎?還是宋春舫在歐洲的時候,在劇場中看到的,就是與現存劇本有出入的版本?那麼,Die Wandlung究竟有幾個版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