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道成仙的三種取徑

在這種一天到晚有什麼政壇震撼彈的日子裡頭,說不定求道成仙還比較能夠成為一件正經事。

來讀道書。

晉代葛洪的《神仙傳》裡頭有一些故事還頂有趣的。例如:你不讀這種鬼東西,你還真不知道像葛洪這類的方士,居然把墨子也列入神仙榜中,告訴你:雖然墨子年輕的時候,又是兼愛又是非攻,但是八十二歲之後,卻還是覺得世間已經無可救藥,於是跑到周狄山裡求道,經歷了一段奇遇,從此長生不老;到了漢武帝的時候,武帝還派了使者去找墨子出山做官,當然啦,如果真的出來做官,那當然就不會是神仙了。

而雖然所有的神仙故事都充滿傳奇色彩,但是有一些故事卻又讓人感到格外神奇,例如第十卷裡頭清平吉的故事:

清平吉,沛國人。漢高皇帝時衛卒也。至光武時,容色不老。後尸解去。百餘年後,復還鄉里。數日間,又尸解而去。

這則故事完全發揮卡爾維諾在《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六個備忘錄》裡頭所稱的「快」的精神—只需要交代有多麼神奇,完全不需要其他多餘的枝節,在敘事過程中,也完全無視讀者的任何可能的疑問:尸解去百年之後,為什麼還要突然回來呢?為什麼回來幾天,又要走了呢?為什麼一去百餘年,回來又只有幾天,在鄉里裡頭的鄉人,卻依然有辦法辨識這個人就是百餘年前的清平吉呢?是他的後人把他認出來的嗎?那是一場怎樣的相逢呢?—這些問題,統統不重要,我們在這寥寥數字中得到的只有一場酣暢的快,是了,清平吉就是尸解而去了,百年後回來了,又去了。這就是神仙。

當然,也有一些具有啟發性的故事,例如魏伯陽的事蹟。

魏伯陽者,吳人也。…與弟子三人,入山做神丹。

丹成,知弟子心懷為盡,乃試之曰:「丹雖成,然先宜與犬試之;若犬飛,然後人可服耳,若犬死,即不可服。」乃與犬食之,犬即死。

伯陽謂弟子曰:「作丹唯恐不成,今既成而犬食之死,恐是未合神明之意,服之,恐復如犬,為之奈何。」弟子曰:「先生當服之否?」伯陽曰:「吾背違世路,委家入山,不得道,亦恥復還。死之與生,吾當服之。」乃服丹,入口即死。

弟子顧視相謂曰:「作丹以求長生,服之即死,當奈此何。」獨一弟子曰:「吾師非常人也。服此而死,得無有意耶。」因乃取丹服之,即死。

餘二弟子相謂曰:「所以得丹者,欲求長生耳。今服之即死,焉用此為。不服此藥,自可更得數十歲在世間也。」遂不服,乃共出山,欲為伯陽及死弟子求棺木。

二子去後,伯陽即起,將所服丹,納死弟子及白犬口中,皆起。弟子姓虞、遂皆仙去。道逢入山伐木人,乃作手書與鄉里人,寄謝二弟子,弟子始乃惱恨。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求道成仙的過程中,基本上有三種不同的人物,處於三種不同的境界。

其一,是天地的境界。像魏伯陽這樣,貫通天地之理,是在六合之外,不在數內;而當人貫通了天地之理之後,就可以不必理會一般世俗的常識,例如,當我們聽到了「背違世路,委家入山,不得道,亦恥復還」這種話的時候,我們應該要告訴他法鼓山製作的公益廣告裡頭的廣告詞:「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多想兩分鐘,你可以不必自殺,還有許多活路可走!」這種粗淺的道理,對魏伯陽而言,是不適用的。

其二,是信仰的境界。像姓虞的這位弟子一樣,雖然自己才力有限,並不能夠真正知道如何登真成仙,但是他毫不猶豫地信仰神丹、信仰老師,法鼓山那一套同樣不適用。反之,像另外兩個弟子,落入了第三種境界—功利的境界,雖然這兩個弟子也相當懂得師道,知道該為老師與同窗料理後事,但是世俗的禮儀同時也就反應了心中世俗的價值,也就自絕了成仙之路,那麼,最後就只能懊悔不已。

不過,在這三種境界之外,還有一種境界,叫做莫名其妙的境界。納就是,如果我們把登真成仙當成人生的最終目標的話,那麼,在這個神仙故事裡頭,讓人最覺得羨慕的,也不是魏伯陽,也不是那位姓虞的弟子,而是—那條狗啊!

13 thoughts on “求道成仙的三種取徑

  1. 還是房中術煉內丹比較適合鄉民啊~

    另外,照這樣推論起來,應該要先起訴條狗來試試,看看牠會不會選上總統。XD

  2. 當求道者的家畜通常都有成仙的機會。
    《神仙傳》裡另一個故事是,八公幫助淮南王劉安求仙,白日昇天時,「餘藥器置庭中,雞犬舐啄,盡得升,故雞嗚天上,犬吠雲中也」。

Leave a Reply to 假面一號 Cancel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