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同事

歌詞來自:

該怎麼形容 Jeff Hung 的這篇〈新同事〉呢?光是看到文字,就讓人感受到澎湃的音符在螢幕上躍動。你感受到的是來自於生活中的真實情感,毫不矯飾也毫不做作地宣洩而出…所以配上音樂,是一定要的。

下載(MP3格式,約4MB)

新同事

喔耶,爆炸吧~爆炸吧!

愛用 .lib 嘛… 爆炸吧!
愛亂用 global variable 嘛… 爆炸吧!
愛亂 call function 嘛… 爆炸吧!
愛 copy & paste 嘛… 爆炸吧!

喔耶,我聽到 windiff 了,爆炸吧!爆炸吧~~~

(在 VC6 裡,做 .lib 時,是不會檢查 dependency 的。也就是說,如果你呼叫了另外一個 .lib 的 function,只有 compiler 會檢查該 function 有否宣告過,linker 不會檢查該 symbol 是否存在。因此,如果 include path 有設,header 也有 #include,就不會顯示任何錯誤。必須要等到用該 .lib 的人,在做 .exe 或 .dll 時,才會產生 missing symbol 的錯誤。

另外,.lib 相當於是把所有 function 都赤裸裸地開放出來,這樣就沒有所謂的「模組介面」,因此很容易就會亂呼叫 function,而沒有注意到,呼叫了不應有相依關係的 component 裡的函式。又由於前述不會有 missing symbol 錯誤的關係,而無法察覺這樣的錯誤,因而導致最終程式的 dependency 關係會一團亂。

亂 call function,除了上面「呼叫了不應有相依關係的 component 裡的函式」的狀況之外,還包含了「喜歡自行在 .c/.cpp 檔前面,重複宣告函式,而不是用 #include 將對應的 header 引入」。 這會造成當所依存的 component 更新,prototype 改變時,會無法於 compile-time 察覺,若僅 prototype 改變,function name 不變的話,甚至連 link-time 也不會產生 error,假使 test-time 還是無法測到這個問題,那就等著在客戶那邊爆炸。)

我(真的)是天空裡的一片雲

之前也在這裡提過,在徐志摩與陸小曼1927年時合著的劇本《卞昆崗》最後,插入了一段歌唱,唱的是徐志摩的新詩〈偶然〉,是的,就是那首「我是天空裡的一片雲、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每次想到這件事情,就總覺得百思不解。

劇中是這樣安排的:這首歌是一位盲眼的老人,唱給另外一位盲眼、而且垂死的孩子聽的,這孩子聽完之後就逝世了,而演唱時,用三弦伴奏。說實在,這歌詞的內容與劇情實在很不搭,除了那句「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可以因為瞭解到兩人都是瞎子,難怪是在「黑夜的海上」,而因為兩人即將天人永隔,於是「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我走我的陽關道、你過你的奈何橋—但是這樣也很怪,對一個快要死還沒有死的人,唱這樣的歌詞,意思豈不是咒他快點死,說到「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一位老人家自稱是一片雲,也是頂奇怪的。而最讓人費解的還是—這樣的歌詞,怎麼用三弦伴奏?

不過,在民國初年的時候,用三弦伴奏演唱新詩,似乎也是一種流行,或是說,當時的人也發展出了一套處理詩歌的美學方法,聽說聞一多也有不少新詩是這樣搞的,只是,過了幾十年,現在想要了解當初到底是在怎樣的情境下創作這些東西,似乎就已經有了不少的隔閡了呵。

說到情境。要理解《卞昆崗》中的那首〈偶然〉,或許可以把徐志摩哪些濫情的句子丟到一邊,直接從情節中的情境理解,如此才不會被之前對〈偶然〉的既有偏見所囿限,因為大家也可能長久以來,根本就誤解了徐志摩。就《卞昆崗》劇中的背景來看,故事是發生在農村中,主角卞昆崗是個莊稼漢,老人平時也是在土地廟出沒,那麼,音樂也應當要符合農村的風土民情,以及演唱者的個人身份,如此音樂在戲劇中,才可以與戲劇構成一個藝術的整體。

那…具有農村風味的〈偶然〉,又該是怎麼個調?怎麼個腔?

我想應該是這樣的:〈偶然〉(約2.1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