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完沒了的誤解

今天連續三篇幾乎都講到誤解的問題,蔡琰與臧國仁誤解了亞里斯多德、康德還有巴特,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編輯誤解了楊照,這一篇又要講誤解,要講石計生對《威瑪文化》這本書的誤解,要講的是沒完沒了的誤解。

《威瑪文化》,Peter Gay這本書的中文譯本在今年六月間出版,不過我這一兩天才把這本書收進來。石計生在上個月底回應龍應台所寫的〈霹靂火vs野火〉,就是受到這本書的影響,為什麼我敢這麼說?因為他在八月五日聯合報上寫了一篇〈所有固態的都飛舞融化〉,就是對《威瑪文化》這本書的評介,而章節內容,與〈霹靂火vs野火〉多有雷同,頗有一稿多投之嫌。

龍應台與石計生討論的脈絡是,龍應台將台灣現在的政治與文化現況比擬成威瑪德國,石計生說,威瑪德國的政治社會局勢就算爛,但是也創造了高度的威瑪文化:

「威瑪文化的體驗汪洋大海一般的澎湃感情的詩人里爾克、尋找苦悶時代新人性的表現主義,都在一個亂世醞釀著文化的風暴與潮流。『不帶馴服的態度和魯莽的現代化風格,以及透過科學去解剖現實的方法,形成了真正的威瑪精神』。這種威瑪精神,將德意志的文化再一次推向世界的舞台。」

「在這奇爛無比的台灣現況下,我們的時代的危機不在政治(因為人民即使投了票也選不出像樣的未來),而在欠缺文化創造精神。」

石計生說,政治這麼爛,最好的作法就是大家都不要搞政治,大家都去搞文化,一起去創造屬於台灣的威瑪文化。問題是,在《威瑪文化》書中,明明就講的是因為文人只專心在詩歌上,所以才讓威瑪共和從原本就衰弱的體質,走上了更為危險的政治,文人不問世事的態度必須要為納粹的興起付上責任。來,一起來看第一百一十六頁:

「歌德的政治訴諸冷漠,席勒則是革除暴君,兩者都不適合想在議會政治上出人頭地的人,他們所訴求的顯然高於政治之上,但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助長某種更低層次的東西—野蠻主義。如果把詩看成是救贖的工具,這會是一個值得懷疑的藥方,因為德國正是因此奔向毀滅的道路。」

「德國的詩人早已凌駕在思想家之上,或者應該說,許多的思想家都變成了詩人,這必然大大傷害到了思想的進展。」

在〈所有固態的都飛舞融化〉裡頭,石計生又說

歷史在眼前飄逝。「要瞭解生活與詩的距離,」用右手,我替你翻到九五頁。「要有強烈的社會意識,要清楚自己的侷限在哪裡。」同一頁。一個時代的文話的創造要在經驗與靈感中拔河。「威瑪共和的一九三三年還沒在我們的時代到來,」我說,「但我們的威瑪文化是否已經創造?」我說,我邊駕著車子認真對你說。

多麼浪漫的一段對話啊。如前所述,《威瑪文化》這本書中認為,威瑪共和的一九三三年,就是因為這種威瑪文化所造成的,石計生在這邊的浪漫是什麼呢?是等著台灣創造了屬於台灣的威瑪文化後,再歡欣鼓舞地迎接屬於台灣的一九三三年嗎?讓我們一同攜手打造一個共同奔向毀滅的美好時代?關於第九十五頁的內容是誤讀,從九十五頁到九十六頁,講的是德國詩人里爾課自覺,藝術的生活應當適可而止。原文如下:

「里爾克…他有很強的社會意識,也很清楚自己的侷限在哪裡,當然,他更了解生活和詩的距離。他看得出來,他這個時代的混亂所可能導致的危險,『長久以來我們經常把藝術的召喚混淆成全身投入藝術的召喚』,以致這個時代的藝術活動變成遠離了積極性的情感生活,越來越把年輕人帶離開生活本身。」

瞧!這本書的文字被石計生扭曲成如此!一本書,石計生儘管挑選這本書中性靈飽滿情感澎湃遠離塵囂的部分,至於這樣的性靈飽滿情感澎湃遠離塵囂會引來什麼結果、產生什麼影響、招致什麼後患與災難,隻字不提。

我覺得好累。

我覺得在台灣報刊雜誌傳播媒介製造的誤解就已經夠多了,為什麼在校園裡頭的老師們,居然還一直幫倒忙,幫忙創造更多的誤解。誤解,誤解,沒完沒了的誤解。

One thought on “沒完沒了的誤解

  1. 呃………好處沒有這麼嚴重喔。看到您連聲喊累,不禁將您引述石計生及所謂真正的95頁兩段再讀一次,覺得不像您說的差距這麼大。
    我的解讀是這樣:石文中,因為看到歷史的演變,所以明瞭詩與實際生活是必須有距離的;即使有「壯烈的社會意識」,但在經驗(現實)與靈感(詩意般理想)相互淬鍊之後,要看清楚自己的侷限在哪裡。這與講述里爾克的內容並非南轅北轍啊!另外,我也看不出石計生堅持要台灣效法創造所謂璀璨的台灣式威瑪文化,況且就算台灣真正的創造出屬於自己的XX文化,也不會是威瑪文化,更沒有理由一定要與威瑪共和的命運一樣,短暫璀璨後共同奔向毀滅。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