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說是社運,不如說是救災

看到立法院外頭連貨櫃屋都出現了,突然間覺得似乎看出太陽花學運的背後是什麼。你看現場的快速物資調度,物資組、醫療組等任務編組,讓一些長期從事社運的朋友感覺不舒服的糾察隊,空間動線安排,通訊網路的架設,這種動員方式與其說是社運,更像是救災的時候會擺出的陣仗。

有些畫面慢慢從你心底浮現,是了,莫拉克颱風,這些是台灣民間在莫拉克颱風開始就磨練出來的技術,而今天會演變成這樣,又好像可以從莫拉克颱風開始談起—這個政府從莫拉克颱風到兩岸服貿協定,都完全不把民間的危機感當做一回事。

我有種說法,你姑且聽聽看。我相信從 2009 年開始,台灣就逐漸形成了一套平時鬆散、但是在緊急時卻突然有強力凝結力的民間自救網路。當時,莫拉克風災造成四處都出現緊急狀況,政府卻無力救援,於是在一天之內,無論是使用既有的社群網站,或是自行架設,就出現了好幾個災情回報網路,讓災區回報什麼地方發生災情,告知救援人力與物資應該前往哪裡,告知媒體記者應該前往哪裡採訪取得更進一步的消息。

五年過去,今年三月 17 日國民黨立委張慶忠 30 秒宣讀《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通過,看起來又是一個緊急狀況—先不管服貿本身通過對台灣經濟是否真的利多於弊,此例一開,如果一個牽涉到台灣七成就業人口的協定,都可以當做行政命令備查,接下來兩岸之間簽署任何協議,還有什麼是不能當做行政命令的?那我們需要國會做什麼?

如果你覺得應該為台灣做點事情,你之前為台灣做的事情是救災,想來你就會用上救災的技術。

借用一下藝術史研究中圖像學的方法,一如藝術作品中主題與母題、內在意義與外在形式可能是分離的,像是西方中古作品使用希臘、羅馬的藝術形式,描繪的不是希臘羅馬神話,而是基督教的聖經故事,太陽花學運是政治、經濟、憲政、外交、自由化、社運等等錯綜複雜的問題,但運動本身看來卻充分使用救災的技術。不過,憲政有難,救災也沒什麼不對?

所以有些事情你會覺得不一樣,而這些不一樣似乎有辦法解釋。

你可能覺得,怎麼還沒聽到論述,就已經開始行動?一些資源明明來自有特別政治立場的人物,為什麼要跟這些人有牽連?在救災的過程中技術會先於論述,在發生風災的時候,你不可能等到有一套地質災害防治計畫才前往災區,而是想辦法在最短的時間將技術與資源可以發揮的範圍發揮到最大,以最快的時間建立通訊網路,以最快的時間通報最新的資訊,有什麼資源統統拿來用。

你可能覺得明明是出來抗爭,怎麼還要說什麼「我們很安全」,根本就是溫室裡的花朵,出來抗爭什麼呢?但,如果是救災,災區是很危險沒錯,但你會故意為了喪命前往災區嗎?你可能覺得,抗爭的現場應該更激烈、更壯闊,哪裡來這麼多規訓,這麼多糾察隊?但看起來,災區,才是立法院周圍這個空間現在的隱喻啊。

把八八風災與服貿協議兩個畫面疊合在一起,你會看到一些沒說出來的話。當民間看出危機,政府還是只會不斷的說利大於弊—既然有弊你知不知道有哪些弊?你打算怎麼防弊?你有沒有想過要怎麼防弊?你有沒有把人民感受到的危機當一回事?你想到的是,當 2009 年當南部已經開始下起空前未見的豪雨時,行政院秘書長薛香川還在吃大餐。有人真的受害了,打算怎麼辦?言猶在耳,你記得,有人說,八八風災的災民是自己不願意撤離。

當政府說台灣要靠經濟發展才能夠存活時,你想到廬山溫泉區光鮮亮麗的旅舍一幢幢墜入汩汩奔流混濁暴漲的溪水中。你以為,說到生存問題時,應該是危機意識,而不是經濟發展,可以挽救小林村。

輕鬆存取中心

因為工作上的需要,最近又得開始接觸微軟的產品,所以跑去資訊賣場弄了一套 Windows Vista 作業系統的家用盒裝版本。在賣場裡頭,作業系統軟體不是放在開放式的貨架上,而是放在櫃台人員的身後的櫃子裡—櫃子的上方是各種版本的微軟作業系統,下層則是任天堂 NDS 與 PSP,一經詢問,一套 Windows Vista 的價格居然比 NDS 或 PSP 還高上一些。

之前完全沒有接觸過 Windows Vista,裝完之後總覺得有些難以上手;正這麼想的時候,就看到作業系統中多了一個之前沒有的功能,叫做輕鬆存取中心,這個功能可以讓使用者「取得讓電腦使用更方便的建議」,或許可以透過這個功能,調整某些設定,之後操作起來會方便一些吧。只是,剛看到這個功能,就覺得這套比 NDS 與 PSP 還貴的作業系統的翻譯品質實在有些問題—同一個功能,標題是「取得讓電腦使用更方便的建議」,路徑列上面則是叫做「取得讓您的電腦更容易使用的建議」,翻譯名稱不是統一的。

Continue reading

因為我喜歡你,我就可以賣了你,這還真是有道理

手機鈴聲…

不知道話是不是這樣說的。—詩歌是中國的議論傳統,因此在古代中國,政府要了解民意的方式,就是派人前往民間採集歌謠,專司此一職務的機構叫做樂府,樂府也就是最古老的民意機構;在這樣的傳統之下,任何歌謠其實也都帶有了評論的成份,姑且不管做得怎麼樣,好還是不好,就算是〈我不要幫你修電腦〉之類的洩忿之作,其實也都帶有對於電腦資訊軟硬體產業的評論,為了營造公民社會,以及實踐美國憲法所強調的言論自由,任何商業公司就算是以營利為目的,也便可以自由摘錄網路上的音樂檔案,從五分鐘的歌曲中抓個二十秒當成手機鈴聲來賣。

如果阻止任何人改作成手機鈴聲,這就叫做歧視,而且也不要忘記,這樣的手機鈴聲下載網站所提供的鈴聲,也是經過主動的選擇,做過整理與安排,是一件編輯作品。我可以討厭你,我為什麼就不可以喜歡你?我可以喜歡你,那我為什麼不可以就賣了你?這還真是豈有此理。

自然,我也是一向肯定美國憲法的,尤其是美國憲法第二條修正案:人民持有和攜帶武器的權利不得侵犯。

做報紙作為一門技藝(上)

這兩天我又突然想起了那一篇關於所謂「新聞美學」的論文。在那篇論文中,將所謂的戲劇當作是一種不同於所謂的新聞,是一種不像新聞報導那樣有著那麼多的基於再現需要而做的規範,是一種可以完全描寫作者個人理想的自由文體,這種說法也不管在二十世紀初開始建立純淨新聞寫作職準則的時候,也正是寫實主義戲劇大行其道的時候,也正是莫斯科藝術劇場與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方法演技四向傳播的時候。

先不管那篇論文怎麼說的,如果要拿新聞與戲劇類比,在某些地方、用某些角度看來,倒真是恰如其分,比方說,這年頭人們每每把「記者」叫做是「妓者」,這種充滿歧視意味的修辭,倒是與百年前人們看待戲子的眼光差不多;而因為無法忍受「妓者」的新聞,所以要寫公民新聞,也跟百年前人們就算瞧不起戲子還是喜歡串戲差不多,或是如大約八十年前陳大悲搞的那個「愛美的戲劇」。一方面瞧不起,一方面卻又無比強調其傳播效果與影響,以為是啟蒙與知識觀念傳遞的最重要工具,百年前這個位置是屬於小說與戲曲的,我們可以在梁啟超與陳獨秀那邊讀到種種誇張而悲憤的陳述。然後,這年頭各種傳統的表演技藝面臨著的是凋零與失傳,讓我想到那篇「新聞美學」論文的,就是,如果說做報紙這件事情可以當作是一門技藝的話,以台灣這種教授這門技藝的方法,我看在不久的將來,大概也差不多該失傳了,有一天如果你還會做報紙的話,或許可以憑著做報紙,成為文化資產保存法的對象。

Continue reading

Amazing

Dan Gillmor推薦一篇Steve Outing所寫的、關於所謂的草根新聞學的文章:Taking Tsunami Coverage into Their Own Hands,當中寫道:

If you think about it, this worst natural disaster in a lifetime is an amazing media story. (And that’s not to discount the horrible human tragedy of it, only to focus here on the media angle.) It’s not only that it will occupy traditional journalists for months and even years during the recovery. What’s amazing is how many of the people who experienced and survived the disaster — spread across several countries and thousands of miles — were able to share their heart-wrenching stories, photographs, and videos with the rest of the world.

不知道為什麼,我看到Amazing、media angle還有occupy這類的字眼,就開始無名火冒三丈。說真的,我一點都不覺得人們需要在災難中洋洋自喜的這種所謂草根新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