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週刊 425 期之我愛吃鮑魚

在經濟這麼差的狀況下要辦一份財經雜誌、擠出一些讓讀者相信「這樣做就會賺錢」的文字,看來實在不容易。就以理財週刊在前幾週的報導來說,才說跟銀行打交道可以賺錢,銀行就出問題,才說應該規劃保險,保險公司就出問題-這樣下去,還有什麼可以投資呢?所以理財週刊又推薦大家,這個時候不妨投資實物,像鮑魚就是個不錯的標的。

〈價格連年高漲 鮑魚味美之外誘人所在〉文中,就一語道破為什麼鮑魚值得投資:

台灣投資鮑魚的名人不在少數,判斷股市向來精準無比的瑞展產經董事長陳忠瑞便是其中之一…,他明確指出:「乾鮑的價格之所以居高不下,原因就在稀有性。」…「如果單就3頭鮑來看,全世界1年的產量就不超過20顆,2頭與1頭更是好幾年來都沒見過供貨,市面上加起來有沒有20顆都很難講。」陳忠瑞解釋道。

-既然這麼稀有,那麼這種東西是想投資就能投資的嗎?(搔搔頭)這點先暫且不論,做為一篇有深度的報導,自然不會只告訴讀者現象,還會告訴讀者現象之後的原因,讓讀者不但知其然,而且知所以然。鮑魚為什麼會稀有呢?

除了鮑魚具有高經濟附加價值,濫捕的情況屢見不鮮之外,加上生長所需環境條件相當嚴格,在近年全球海域污染嚴重的影響下,已大幅減少生存空間,以及日本限制禁止在休漁期間採收政策的實施,這些都使得鮑魚供給量嚴重不足。

…。

我只有一個簡單的疑問:看到這種原因之後,你覺得應該是該投資鮑魚,還是保育鮑魚?

鏡花緣裡頭到底誰去了龍宮?誰打開了寶盒?

偶然間讀到了柯裕棻的短文〈行路難〉。〈行路難〉一文,主要在講從一位嚴重缺乏社會經驗的研究生,突然就要變成要教學生傳播是什麼、社會學是什麼的大學教授,如何一路單身品嚐孤獨的滋味云云;對此不予置評。但是呢,當你看到像這樣的句子的時候,就不得不皺眉。

…我彷彿是鏡花緣裡的人物,意外地遊了龍宮,回到世上,打開寶盒,光陰的無限意涵在那一刻全部顯現,在瞬間如電光一閃,荏苒百年。

李汝珍的鏡花緣裡頭的人物不可勝數(其實要數也該是數得出來,但是我不想數),在這邊說「彷彿鏡花緣裡頭的人物」,也不知道是像唐敖、唐閨臣、林之洋、多九公還是哪一位。

鏡花緣的故事大概是這樣的,有天武則天命令,不管哪種花朵的季節或花期如何,要在她一聲令下百花齊開,牡丹仙子、芍藥仙子等百花仙子為了武則天的命令開花,就違背天庭,私自開花,於是被打入凡間,化為百位才女,流落各地。多年後,落第書生唐敖屢試不上,灰心之下跟著親戚林之洋與船夫多九公一同出海經商貿易,一路上陸續遇到百花仙子化身的才女,而剛好武后大開先例,舉辦女性科舉,機緣之下,諸位才女也就一同結伴,從海外回到中土,進京趕考…。

如果從國外的研究生變成國內的大學教授,像是這些才女從海外流落,到最後及第登科,倒是有這麼些類似之處,不過,這種比喻,也就同時暗示自己是謫仙轉世之類的。但是,去遊龍宮,從龍宮裡頭拿到寶盒,打開寶盒就突然百年過去,這個故事-分明是浦島太郎吧?

這種常識級的問題都弄錯,讓我不禁好奇:

台灣這些歸國學人,到底在國外到底念了些什麼書啊?

台灣這些寫小說的人,自己到底有沒有在讀小說啊?

莫名其妙

在呱呱墜地的那一刻時,你的母親就透過她身體給了你的身體牙齒,這一系列的牙齒,我們可以稱為牙齒 1.0,而某個時候開始,大概是你身體的某些毛髮長齊了的時候,你的身體突然又莫名其妙的出現了幾顆牙齒,這些牙齒,我們可以稱之為牙齒 2.0。牙齒 1.0 都是直長的,牙齒 2.0 則是橫長的,牙齒 2.0 的發展,基本上是以戳入並動搖牙齒 1.0 的牙床、挖出牙齒 1.0 的神經、讓你的腮幫子腫脹。

而一根神經的疼痛訊息,就可以抵消所有口腔可以接受的歡樂。照理說在口腔中撕裂、磨碎使用熱油與大火處理過的大塊動物屍體,應該可以帶給你無比的快感,但是這種快感完全無法壓制神經末梢傳來的疼痛,你甚至不願意去想舌吻可以帶來怎樣的舒暢與酥麻。所以這種疼痛,像是遠比被熱帶風暴親吻的印度支那半島上或是被地震親吻的土地來得大大的真實。

由此可知,完全沒有必要對於 2.0 這樣一個版本號碼、這樣一個浮點數字,抱持任何期待;需要期待的是健保卡上又要添加多少電磁記錄與怎樣才可以除之而後快。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