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春之醒》

這兩天又重新翻了一下魏德金(Frank Wedekind,1864-1918)《春之醒》(Frhlings Erwachen,1891)的英文譯本。我很好奇,在新的現行出版品及錄影節目帶分級辦法通過之後,雖然根據全國圖書書目網的資料,《春之醒》只有商務印行、湯元吉的中文譯本(在譯文中,還把所有的人名地名都換成中文的名稱,例如Moritz翻譯成什麼史志明、Leilich翻譯成揚州之類,操著一口現在只匯出現在《人間四月天》中的民初白話文),這部在戲劇史上第一部青少年問題劇,會被歸類到那一個分級?就連《荒人手記》都被歸類到限制級,想來《春之醒》應該也會被評定到相同的分級吧?

根據《出版品及錄影節目帶分級辦法》第五條的規定—過當描述自殺過程者;有恐怖、血腥、殘暴、變態等情節且表現方式強烈,一般成年人尚可接受者;以語言、文字、對白、聲音、圖畫、攝影描繪性行為、淫穢情節或裸露人體性器官,尚不致引起一般成年人羞恥或厭惡感者,只要符合以上所述,十八歲以下青少年便禁止閱讀。照這樣的標準,《春之醒》第二幕第三景Rilow有長達三頁的獨白不斷陳述他的性幻想,第四景是Melchior在暴風雨前夕強暴了Wendla,以上都是描述性行為,第七景Moritz在自殺之前,也有著動輒兩三頁的獨白,陳述他的生活有多麼苦悶,也該算是「過當描述自殺過程」;不論怎麼看,《春之醒》都應該是十八禁。

Continue reading

對於「戲劇」的偏見

《中國時報》本月二日刊登了一篇由王儷靜、方念萱所寫的投書〈是新聞或戲劇?〉(不知道這個連結可以保持有效多久)。內容大意是,《蘋果日報》上刊登了一則報導—〈每天看美女,男多活五年〉,兩位老師後來去翻閱《蘋果日報》中所引述的新聞來源,包括中國大陸的新華網以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等,都不能夠充分證實《蘋果日報》所說。最後,兩位老師說:

⋯如果新聞報導的消息來源語焉不詳,而摘錄的消息又為方便讀者觀眾應用、引伸而脫離了科學研究的脈絡,新聞報導固然發揮了戲劇效果,但也就不成其為新聞了。

男性為延年益壽而端看美女是否就真有新聞報導所言奇效,我們不得而知;我們看這樣的新聞報導,卻是真的難以心平氣和。

就算找不到該則報導足以充分佐證的來源,兩位老師還是語帶保留的,認為看美女是否能延年益壽是「不得而知」,但兩位老師十分肯定、言之鑿鑿的說,這樣的報導必定有「戲劇效果」。—不知道在這邊所稱的「戲劇效果」,是哪一種效果?亞里斯多德的《詩學》主張的是戲劇有滌淨效果,布雷希特的史詩劇場強調的是疏離效果,儀式劇場強調的是神聖的儀式效果,不同的戲劇流派,不同的劇場思想與實踐,都冀望產生不同的效果,而有多少人為了不同的效果絞盡腦汁,而一則查證不詳的報導,就可以簡單輕鬆地獲得「戲劇效果」。

Continue reading

台北劇場評論人協會發起活動

幫忙發佈一則消息。

杜秀娟小姐目前正在積極籌劃、發起成立台北劇場評論人協會。這個協會是一非營利組織,成立的主要目的,在於促進台灣的劇場評論風氣,從事劇場評論教學以及推廣的相關活動,並進行國際間的劇評交流。而在成立之初,要參與這個協會暫時不需要繳交費用,也不需要負擔相關工作。

如果您有意願幫助台北劇場評論人協會成立,請提供您的身份證影本,寄至221台北縣汐止市福德2路156巷20號9樓,而為了保障您的安全,請在身份證影本上,特別註記「僅限申請台北劇場評論人協會之用」字樣。 或是,您可以使用電子郵件聯絡: m8931001 [at] theatre.tnua.edu.tw

Rasa in Aesthetics導論試譯

早上在讀課本:Patnaik, Priyadarshi. Rasa in Aesthetics, New Deli: D.K. Printworld. 1997(在amazon上的資料)愈讀愈覺得有意思,讀著讀著就順道試著翻譯成中文,不過相信這個翻譯裡頭必定錯誤百出,特別是印度文學簡史那ㄧ段,看到ㄧ大串羅馬化梵文寫成的人名與書名,完全搞不清楚誰是誰呵。

我自己覺得最有趣的是寫這本書的動機,根據資料,Patnaik生於1969年,這本書成書於1997年,應該也是ㄧ部博士論文,內容是以印度古典美學,用在對於西方現代作品的詮釋與分析上,以論文進行ㄧ種文化的反寫,其實想想,如果拿什麼六朝時的謝赫六法,品評西方《維納斯的誕生》是否能夠達到「氣韻生動」,好像也很有趣。不過想想,這麼做似乎很不合於去中國化的政治正確氣氛,但是,又想想,台灣好像也沒有什麼屬於台灣的美學批評傳統可以直接拿來用。

過兩天再來看現在的翻譯有什麼問題。先擱著。

又不知道這樣的翻譯會不會有版權問題。不過,想想出版社在新德里,就,先這樣吧。

Continue reading

十月九日行動劇筆記

到了週末才比較有時間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整理一下自己想要整理的、關於台灣行動劇的[瞭解|研究|探討|描述|詮釋|批判]的相關資料。

昨天立法委員選舉登記,各地各政黨人馬無一不浩浩蕩蕩,而在所有的新聞報導中,都大量使用「行動劇」這個詞彙,形容立委選舉登記參選人的,在登記場地以及媒體前的花招,包括台北、高雄、台中、彰化、雲嘉等地,無不如此。而我這兩天想要找的資料,是行動劇這個有著多重意義的概念(行動劇在台灣的多重意義,可以參見我之前的筆記),可以與西方怎樣的詞彙做一對應。

我找到九月初一篇在《中國時報》上,由尹德瀚編譯的外電報導,〈員工最佳創意 多來自睡夢〉,我想在蕃薯藤的新聞服務上,通常過了一個月就會移除報導,就不把中文報導的連結放上來了。這邊報導大概的內容是,根據英國心理學家的調查研究,大多數員工的創意多半不是從辦公室的工作環境中產生,而是從比較舒適的環境,或是在睡夢中將各種原本不相關的概念組合在一起,而產生創意,其中提到:

藝術最需要創意,而藝術家和床關係密切的例子所在多有;例如布萊恩.威爾森是「海灘男孩」樂團的靈魂人物,一九六○年代這個樂團如日中天,威爾森卻突然退隱在床上待了兩年,樂迷稱這是他的「冬眠期」;已故「披頭四」之一的約翰藍儂和他的妻子小野羊子(zonble註:這是原文就有的錯字)為了抗議越戰,曾上演「睡出和平」行動劇。

如您所知,台灣報章的外電報導,通常不會(甚至可以這麼說,刻意不會)清楚交代他門鎖使用的國外新聞來源為何,所以您也通常需要自己花一些時間搜尋、磨練一下自己的google功力,才有辦法找出新聞的原文。花了一點時間,我找到這篇新聞出自於英國衛報,是在九月六日由Lee Glendinning所撰寫的Sleeping could be the best idea you ever had,這段報導的原文是:

…The creative genius behind the Beach Boys, Brian Wilson, stayed in bed for two years at the height of his powers in the mid 1960s in what fans refer to as his “hibernation period.”

John Lennon and Yoko Ono staged their Bed-In for Peace to protest against the war in Vietnam.

所以,《中國時報》上所稱的「上演行動劇」,在原文中只有使用“stage”一詞,原文中並沒有特別稱呼藍儂與小野洋子的演出是那一種劇種。也就是,這篇報導或許對瞭解台灣的行動劇概念與西方的對應關係沒有什麼幫助,但如果換個角度想,先做一下這樣的假設:行動劇這個概念本身就是台灣獨有的發明,本來就無法與其他國家的某種語文的某個概念對應,而在台灣會將許多種不同的演出,全都放置在這樣的概念之下,那,如果真的是這樣,這篇外電報導,或許可以成為一則好示範?

圖圖主教的演出

這兩天在所謂的國際媒體上(其實我的意思是在Google News上面可以看到一大串),最受注目的戲劇相關新聞,莫過於南非總主教圖圖(Desmond Tutu),週末在外百老匯登台演出政治抗議劇,或許應該花點時間,瞭解一下這部劇作的詳細內容。以下內容取自十月二日的BBC新聞,記者Jeremy Cooke的報導:

圖圖主教將會在紐約外百老匯登台演出,這部劇作高度批評美國在關塔那莫灣(Guantanamo Bay,按:位在古巴)的犯人監禁問題。

他將會在週末參與《捍衛自由的榮耀之地關塔那莫》(Guantanamo – honour-bound to defend freedom)的兩場製作。

他在劇中扮演史代恩法官(Lord Justice Steyn)一角,是一名質疑拘留制度是否合法的法官。

曾經作為反對南非種族隔離政策的領導者,圖圖主教現在為批評關塔那莫發聲。

現在他正在採取不平常的步驟,同意在這部戲劇中扮演一角。這部戲在描述英國的國民在沒有審判的狀況,只因為與其他與各種恐怖組織—包括蓋達組織—有關的嫌疑者有關,就被監禁的狀況。

在每一場演出中,圖圖主教都會參與一場與觀眾之間的問答活動。

這部已經在紐約批評界引起了熱烈討論的劇作,主題是在控訴布希政府的政策。

圖圖主教現在參與這樣的劇作,可說是在政治高度敏感的時刻參與,因為幾周後就要進行美國總統大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