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我所在思考的問題是,如果要在中國浩瀚的戲曲作品當中,找出一個可以與亞里斯多德《詩學》當中所說的滌淨(carthasis)概念對應的概念,應該是什麼呢?我試著尋找答案,而我目前得到的答案,是「度脫」,而之前似乎沒有看到有那篇戲劇研究,將這作為戲劇概念最根本的兩者相提並論,但是其實是很有意思的。
以中國與西方戲劇作品來看,「滌淨」與「度脫」可說是政治教化上最被高舉的概念,「滌淨」是在《詩學》當中最重要的概念,而「度脫」的被看重,則是在朱權《太和正音譜》的雜劇十二科中,可以看到排名第一的就是「神仙道化」。而亞里斯多德悲劇與中國的度脫劇,同樣以幾個最重要的成份所構成:異於常人的主體、核心的過錯、神明的使者、主角必定一開始不會聽從神明、最後主角還是經過特別的轉折(認錯、頓悟)並接受了他的命運。在這邊就不寫這麼多了,要講得清楚完整的話,我需要另外再花些時間寫篇至少兩萬字左右的論文,而我想要講的主要是,如果是以中國式的思想去寫一部《伊底帕斯王》的話,不會寫成 Sophocles 那樣,而會變成《泰瑞撒斯(Teiresias,劇中的盲眼先知)度伊底帕斯》這樣的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