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聽到一個似乎不是那麼好笑的笑話:
某甲:「我們是不是該去聲援樂生?」
某乙:「要啊。不過,樂生那個地方是不是很遠?坐捷運到得了嗎?」
某甲:「…。如果到了坐捷運到得了的時候,就不用你去聲援了…」
前兩天聽到一個似乎不是那麼好笑的笑話:
某甲:「我們是不是該去聲援樂生?」
某乙:「要啊。不過,樂生那個地方是不是很遠?坐捷運到得了嗎?」
某甲:「…。如果到了坐捷運到得了的時候,就不用你去聲援了…」
蘇貞昌說要拆掉中正廟的圍牆,我倒是覺得,這個牆留下來是有些好處的。
留下中正廟的圍牆,也不是因為政治意義,也不是文化意義,而是這道圍牆有功能上的意義:在元宵節的時候,你可以看到,因為圍牆內部就是迴廊,而迴廊上頭可以懸掛燈籠,迴廊有屋頂,所以燈籠可以因此不受雨淋,而圍牆上的造型窗戶同時又可以將燈光透射到外頭,從信義路或是愛國東路經過時,你會覺得自己走過一道光廊。
如果拆掉的話,嗯,那麼明年元宵節的時候,我想,可以看到的景象應該是一條又一條的裸露的電線纏繞在行道路上,一串又一串燈籠垂掛在路樹之間。中正廟的圍牆沒有好看到那裡去,只是,沒有這個圍牆,想來台北市的市容應該會更醜陋一些。
來瞧瞧他們為什麼想要拆圍牆,新聞裡頭是這麼說的:
行政院長蘇貞昌1日表示,要將中正紀念堂改造成像英國海德公園、紐約中央公園一樣,「不是被高聳的圍牆圈住,不是閉塞的空間。」
…蘇貞昌上午前往中正紀念堂主持中正文化中心董事長交接典禮,他說,台北市中心這麼大的一塊地,過去長年以來,因為高聳的圍牆,封閉的空間,民眾很難接近,組織改造可以讓大家看到各方面的文物、資料,運作上也更靈活。
他們又不過元宵節。而說到開放與接近,兩廳院似乎比中正紀念堂的圍牆讓人更難接近—如果我沒買票的話,他們都不讓我進兩廳院裡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