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ppla! Wir Laben!

根據皮斯卡托(E Piscator)的回憶錄,這部戲在1927年九月三日上演結束時,在場所有的勞工觀眾,紛紛起立,唱起國際歌。看戲看到想唱歌,這真是太駭人聽聞了,可是石計生說以威瑪文化對照台灣,說威瑪文人是在不管政治如何的情況下,發展出了高度的威瑪文化,這部戲也可以當作是一個威瑪文化/政治之間的好參考。

《哈阿!人生如斯》—Hoppla! Wir Laben!,內容簡述如下:

《哈阿!人生如斯》的主角是卡爾‧湯瑪斯(Karl Thomas),其他主要角色包括女主角伊娃‧伯格(Eva Berg)、威廉‧基曼(Whilhem Kilman)、亞伯‧克洛(Albert Kroll)以及米勒女士(Frau Miller)等,他們全都是參與1918到1919年間革命的政治犯,在全劇開始前的安排的序幕中,他們全處在同一間囚室中,等候槍決,在囚室裡,他們表現出了等待死亡的無奈,顯得惶恐不安,其中並演出了一段所有人輪流共享最後一根香菸的情景。突然,消息傳來,總統決定特赦這群政治犯,除了基曼以外,其餘所有人立即移監,湯瑪斯聽到後,大受刺激,當場發狂,被轉送到精神病院。就當所有人離開,都以為基曼沒有獲得特赦必須槍決時,其實基曼是早就與總統之間有了交換條件,立即無罪釋放。全劇正式開始。
Continue reading

The Binary Trilogy

讀戲劇理論。讀著讀著只讀出想要寫劇本的衝動,卻讀不出什麼想要寫論文的衝動。

不曉得這樣的東西有沒有人寫過。總覺得有。

如果有時間的話,我想把我過去的三篇短文,改寫成一個三幕舞台笑鬧劇本。這三篇短文分別是〈我們不要喊口號〉〈我要箝制言論自由〉以及〈團結的下場是分裂,分裂是為了更團結〉,分別代表了我這一兩年想到要寫的幾個主題,這三篇文章的主題分別是三種(可能是)互斥的觀念,其一是言說與實踐的問題,其二是規範與自由的問題,最後是權宜之計與堅定的立場之間的問題。刺激我寫這三篇短文的來源,絕大部分是來自南方電子論壇,如果劇本寫成,原本想命名為《南方三部曲》,不過後來想想,改成《悖論三部曲》,現在我又姑且改成《二元三部曲》(The Binary Trilogy),可能會貼近我想要表達的意思,不過還是要想想,或許還會有更好的名稱。
Continue reading

讀書筆記—《現代戲劇的追尋:新演員或新觀眾》

之前我一直找不到關於Stationen Drama這個詞彙的中譯,我一直暫且使用我自己粗糙的翻譯,叫做分站劇,因為這種戲劇形式就是場景分別在一個站一個站戲劇演下去,不過我這兩天在藍劍虹的《現代戲劇的追尋:新演員或新觀眾》裡頭找到了,藍劍虹翻譯成「歷程劇」,我想我之後會改用這個譯法。不過藍在第286頁的解釋似乎有些問題,藍說「此一劇型原出於史特林堡的《到大馬士革之路》」,但其實「歷程劇」的出現更早,這是一種中世紀歐洲戲劇常用的形式,而所謂「此一劇型原出於史特林堡…」之說,該這麼說,史特林堡的《到大馬士革之路》,是啟發表現主義時期劇作家使用「歷程劇」手法的來源,比方說,在E. Toller的具有自傳性質的劇作《轉變》,在第一站第一畫面,就可以看到主角口中吐出他對史特林堡的崇拜。

簡單聊聊藍劍虹的這本書。喔,這不是書介,是讀書筆記,所以我只記下了我想記的東西,以下文字裡,該是不會有大部分人看書介書評時期待的內容。
Continue reading

其實霹靂火現象是很容易理解的

《台灣霹靂火》前陣子又創了收視新高,很多人在討論這麼一齣莫名其妙的連續劇怎麼會引起這麼高的收視熱潮。其實《台灣霹靂火》引起的現象是很容易理解的,首先,你必須跳離你原本對電視戲劇節目的常規認識與理解,台灣之所以會有霹靂火現象的原因是,台灣缺乏本土的職業摔角運動,而幾個播放日本摔角的有線電視頻道,往往是播出已經是幾年前的賽事,還剪得殘缺不全,觀眾只能夠看到單一的比賽(或表演),而不能夠在電視上持續看到職業摔角選手之間的衝突與仇恨,而《台灣霹靂火》就在台灣,取代了摔角節目的位置。
Continue reading

兩種人文主義

我最近在重讀一本老書:Albert William Levi在六○年代所寫的一部研究《人文主義與政治》(Humanism and Politics: Studies in the Relationship of Power and Value in the Western Tradition)在這部研究中討論了從文藝復興時期末期以來西方文人(或人文主義者、人文學者Humanist)對於政治的態度以及他們的政治意見為何。這本書很有意思,他認為很多種不同的態度,或是對政治冷漠、或是積極參與政治,或接近宗教、或接近科學,或左或右,但只要目的在於以文學、哲學當中的價值推動更理想的政治,而不是縱容黨同伐易消滅異己這類純粹政治運用的政治,都是人文主義的政治。
Continue reading

還是霹靂火

《台灣霹靂火》真的是很奇異的一齣電視連續劇。

《台灣霹靂火》奇異的地方非常多,但對我而言最有意思的,就在於角色之間關係、身份的不斷移動、互換與倒置。從去年開播到現在,劇情大致上可以區分成幾個階段,分別是(一)警匪時期如擒龍專案、拔聰專案等,(二)Slimbody代理權爭奪大戰時期(包括如玉米爽爽棒等經典情節),(三)Slimbody假藥事件時期(同時包含楊萬斤周碧玉返台、殭屍張志浩與畜生劉文聰大戰直到換肝事件),(四)後Slimbody假藥時期或稱換臉時期。在這不同時期的劇情中,每個角色都有著角色的多重扮演與身份的交換,所有的角色都沒有固定的位置與形象,而是不斷流動的、改變的,造成你在解釋這些角色時,無法三言兩語交代這個角色。
Continue reading